五五战略”引领我省畜牧业突围:稳产能、提效益、强品牌

近年来,全国畜牧市场风云变幻,我省畜牧业遭遇产能调控、效益提升、市场对接等诸多挑战。在此形势下,探索一条契合省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迫在眉睫。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畜牧业发展指明方向,稳定基础产能、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等要求为我省提供了政策指引。我省应紧抓政策机遇,多管齐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畜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协同格局是关键之举。我省要立足“大食物观”,以猪、鸡、牛、羊、草五大主导产业为核心,推动“五五战略”落地生根。生猪产业需精准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通过“以量稳价、以质提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在市场波动中站稳脚跟。奶牛产业聚焦朔州、大同奶源核心区,扩大优质生鲜乳产能,推动乳制品加工企业技术升级、品类拓展,打造“从牧场到餐桌”的品质闭环,提升产业附加值。肉牛产业以8个肉牛大县为重点,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打造地域肉牛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肉羊产业深化“牧繁农育”模式,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品附加值。草业强化优质饲草基地建设,推广“粮改饲”技术,实现“草畜联动、循环发展”,构建起多元协同、互促共进的产业格局。

推进绿色转型,是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推广“丰淋模式”,提升粪污综合利用率与处理设施配套率,让“养殖废弃物”变“农业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严格实施绿色养殖标准,加强兽用抗菌药全链条治理,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同时,探索“牧光互补”“沼液还田”等生态养殖模式,推动畜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达成“养殖增收、环境增绿”的目标,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强化科技支撑,能激活产业核心竞争力。我省要从三方面发力:加大良种繁育投入,依托省级畜牧遗传育种中心,推进晋南牛、我省黑猪等地方品种保护与选育,培育适配本地的优良品种,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加快智能化养殖技术推广,建设智慧养殖示范企业,搭建“养殖、防疫、销售”信息化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围绕疫病防控、饲料研发、屠宰加工等关键领域攻关,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完善产业链条,可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我省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其开展“养殖 + 屠宰 + 加工 + 配送 + 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北肉”平台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打通畜产品“最后一公里”,提升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市场辐射力。推动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将畜牧养殖与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结合,实现“一产接二连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加大政策扶持,能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我省需精准落实中央补贴政策,推进肉牛奶牛贷款贴息、良种冻精补贴、养殖保险奖补等政策落地,降低养殖主体成本。加大省级财政投入,支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改造等关键环节。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搭建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政策机遇的引领下,我省畜牧业定能乘势而上,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