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慧农业“三剑客”亮相农交会:数据、机器人、AI养猪全解析

10月17日清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门口排起了长队,来自河北沧州的蘑菇种植户刘占坡一边刷身份证,一边跟同伴嘀咕:“听说北京团队带来个会摘蘑菇的机器人,得瞅瞅能不能给咱合作社用上。”三天里,像刘占坡这样带着问题来的专业观众超过5万人,他们都在寻找能把自家产业“提一档”的新技术。北京市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带着“农科小智”“食用菌采摘机器人”“AI+生猪健康感知预警平台”三把“利器”,在农交会上掀起一阵“北京
北京智慧农业“三剑客”亮相农交会:数据、机器人、AI养猪全解析

渭南田畴里的数字革命:从苹果到羊奶的增收账本

霜降一过,渭北台塬的晨雾还没散,白水县尧禾镇李家塬村的刘进锋已经蹲在自家7亩果园里,把滴灌带的接头又检查了一遍。手机上的“沃也农服”小程序跳出提示:昨夜0—4时土壤含水量降至18%,已自动补水12分钟。刘进锋咧嘴一笑:“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吃饭。” 刘进锋嘴里的“数据”,是陕西沃也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埋在地头的传感器和天上的无人机。2023年,这家公司把2000亩果园托管后,每亩地装上5个传感
渭南田畴里的数字革命:从苹果到羊奶的增收账本

从桑基鱼塘到哈尼梯田:千年农遗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凌晨四点,湖州荻港村的章阿占已经蹲在塘埂上撒下第一把桑叶碎。三年前放下去的青鱼苗,今天起网,最大的一条17.4斤,活蹦乱跳地拍出一片水花。老章用沾满泥的手比划:“五亩老塘,一年12000斤鱼、300斤茧,净落五万块。”他身后的桑树已经落尽叶子,枝条却更精神——塘泥壅桑,桑叶再喂蚕,蚕沙又回塘,这条2500年前就闭环的生态链,如今成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盖章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条鱼的身价暴涨路
从桑基鱼塘到哈尼梯田:千年农遗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秦巴山沟里的小辣椒如何撬动3235户共同富裕杠杆?

这辣椒一红,手机里的转账提示就响个不停。”10月21日清晨,洛南县灵口镇宽坪村的辣椒收购点开秤,75岁的张建生把最后一筐朝天椒倒进地磅,手机随即弹出到账提示:4860元。老人咧嘴一笑:“比种苞谷强三倍,还不耽误带孙子。” 谁能想到,八年前这里还是产业空白村。2017年腊月,在广东做调料生意的任亚军回乡过年,蹲在自家老屋门口啃着冷馍,跟老支书马亚军闲聊:“咱这黄泥巴地,种辣椒行不行?”老支书把烟锅往
秦巴山沟里的小辣椒如何撬动3235户共同富裕杠杆?

黄土高坡的“金果子”:延安苹果产业如何带富千万家

陕北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陕北的山来陕北的沟,黄土里刨食苦春秋。”过去的延安,黄土裸露、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人们生活十分艰难。如今再访延安,你会发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山披上绿装,现代农业让黄土变成沃土,红色旅游焕发新活力。从生态环境到百姓生活,从产业发展到文旅融合,延安正展现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面貌。 乡村振兴:黄土坡结出“致富果” “以前我们南沟村土地贫瘠,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
黄土高坡的“金果子”:延安苹果产业如何带富千万家

山东德州陵城5G葡萄棚:一部手机管20亩,省水三成增糖两度

滴—滴—”早上六点,陵城区糜镇后李村的李桂香被手机提示音叫醒。点开“陵城葡萄云”APP,屏幕跳出一条蓝色预警:棚内夜间低温15.8℃,低于巨峰葡萄着色期最佳温度2.2℃。她轻点“自动提温”,远在一公里外的日光温室缓缓放下保温被,空气源热泵同步启动。十分钟后,温度回到18.1℃。整套动作,她连被窝都没出。 这是山东移动德州公司今年10月刚上线的数字化葡萄日光温室大棚项目。陵城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
山东德州陵城5G葡萄棚:一部手机管20亩,省水三成增糖两度

牛山村:直播赋能 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连日来,山西晋城城区西上庄街道办事处牛山村的电商直播间热闹非凡,一场场农产品直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镜头前,当地一食品创始人与返乡青年配合默契,一边展示用本村核桃、玫瑰制作的特色食品,一边向网友讲述食材背后的田园故事。 这样的直播在牛山村已成常态,不仅让“牛山味道”走出大山,还串联起产业发展与人才回归的良性循环。食品创始人司彩玲感慨道:“以前村里的农产品藏在深山鲜有人知,如今和返乡的年轻人们一起做
牛山村:直播赋能 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吉水井冈蜜柚丰收季:一场农文旅体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

十月赣江之畔的吉水县被一片金黄浸染——不是稻浪,而是挂满枝头的井冈蜜柚。在丰收的喜悦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柚见吉水、柚遇半马”系列活动同步上演:一边是柚农采摘的忙碌身影,一边是4000余名跑者在十里画廊江畔奋力奔跑。农业、文化、旅游、体育与商业在此交汇,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与城市提质同频共振的时代强音。 这不仅是一场丰收庆典,更是一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探索。吉水县以一颗蜜柚为支点,撬动多业态融合
吉水井冈蜜柚丰收季:一场农文旅体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

工业废气变“气肥”:山东聊城草莓种植的新革命

在传统认知中,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CO₂)是需要处理的废气,而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这些废气却成了草莓生长的宝贵资源。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当地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导入农业温室,让废气成为促进作物生长的“气体肥料”,构建起一套工农融合的现代碳循环模式。 增产提质效果显著 走进茌平区一座长300米的巨型温室,省派科技特派员张继祥正在操作控制系统。随着三层可升降钢架缓缓移动,鲜红饱满的草莓如瀑布般垂落眼
工业废气变“气肥”:山东聊城草莓种植的新革命

从国企白领到新农人 魏新宝如何让兰州白兰瓜重焕新生

清晨的什川镇,阳光透过连片大棚洒在翠绿的瓜藤上,魏新宝蹲在田埂边,仔细查看白兰瓜苗的长势。这位1986年出生的中共党员,曾是令人羡慕的国企白领,如今却扎根黄土地,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新农人”。短短几年间,他不仅让几近沉寂的兰州白兰瓜重获市场青睐,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品牌引领、联农带农的现代农业新路径。 一次转身:用城市经验反哺乡土产业 2021年,魏新宝做出一个令亲友不解的决定——辞去高薪国企职
从国企白领到新农人 魏新宝如何让兰州白兰瓜重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