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收官之年,遵义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一举突破 1000 亿元,比原计划提前整整一年。消息一出,黔北山岭间的合作社、养殖户、茶农都在算同一笔账:这 1000 亿元里,自己那一份到底怎么涨出来的?沿着乌江支流驱车 400 公里,从红花岗区的鱼桶到湄潭县的云端茶园,再到桐梓县轰隆作响的油菜田,试图还原这场 “山地农业革命” 的真实路径。

鱼桶里的 “暗战”
深溪镇高坊村藏在一片松林背后,若不是一排银灰色大棚反射出正午阳光,很难把它与 “年产百万尾鲈鱼” 联系起来。36 岁的姜晓东每天两次把颗粒饲料撒进直径 8 米的圆形桶,其余时间他更像一名 “数据观察员”:手机 App 实时推送水温、溶氧、pH 值,一旦溶氧低于 5mg/L,增氧机自动启动,无需人工干预。
“过去土塘养鳜鱼,一亩最多出 2000 斤,还看天吃饭;现在桶里养,一立方水体就能出 80 斤,一年三批。” 江浩把账算得更细:同样养 10 万尾鲈鱼,传统土塘需要 120 亩水面,如今只需 6 亩建设用地,节水 600 吨,人工减少三分之二。更关键的是,这套 “生态陆基渔业” 系统把鱼粪、残饵通过物理过滤 + 生物过滤变成蔬菜水培营养液,旁边 6 亩无土栽培的番茄直接 “白捡” 了有机肥,一年再增收 40 万元。
遵义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科科长李劲松透露,全市已建成陆基桶槽、圈养桶等设施渔业点 37 个,累计投资 5.8 亿元,直接带动户均年增收 3.7 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 “设施渔业” 被写进《贵州省 “十四五” 渔业发展规划》的政策红利:每亩装备补贴上限提高到 3000 元,贷款贴息 3 个百分点。
区块链上的 “茶叶身份证”
湄潭县抄乐镇群丰村的 3000 亩欧标茶园,眼下正进入秋管关键期。与别处不同,这里的每棵茶树头顶都有一枚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看到施肥记录、采摘批次、农残检测报告,甚至运输车厢温度。” 贵州三新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吴忠勇把这套系统称为 “茶叶身份证”。
去年春茶季,一枚二维码让这片茶园的鲜叶收购价每斤高出市场均价 6 元。茶农周维芬把自家 8 亩茶园全部托管给公司,只负责日常除草、修剪,每亩纯收入却从 4200 元涨到 6800 元。“以前客商总嫌我们没标准,现在手机一扫码,欧盟有机认证、美国 NOP 认证全都有,订单直接飞过来。”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 年,遵义市茶叶出口额突破 1.2 亿美元,其中 70% 来自具备区块链溯源的数字化茶园。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已有 21 万亩茶园接入 “贵州茶云” 大数据平台,平均溢价 12%。

“铁牛” 替人耕冬田
桐梓县狮溪镇黄坪坝区,3700 亩油菜田像一张刚刚铺开的宣纸。播种机驶过,开沟、施肥、播种一次完成,留下笔直的垄台。55 岁的梁贵琴站在田埂上,手里不再拿锄头,而是拿着合作社发的 “作业单”:每亩播种费 60 元,比自己干省一半,还包出苗率。
今年 3 月成立的狮溪箐柏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口气买了 18 台套农机,覆盖全镇 11 个村。“一台播种机一天能干 40 亩,人工一天最多半亩。” 合作社负责人娄和平把账算得明明白白:全镇 1.2 万亩油菜,往年要雇 600 个劳动力干 20 天,现在 4 台机器 10 天结束,光人工费就省下 60 万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 “粮油轮作”。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久海介绍,过去冬闲田撂荒率一度达 35%,如今通过 “稻 — 油”“稻 — 菜” 轮作,亩均收益从 800 元提升到 2100 元,全县油菜籽产量两年翻了一番。

政策杠杆撬动千亿产业
“1000 亿元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产业链条的乘数效应。” 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润民用一组数据拆解:2020 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57%,2024 年提高到 66.4%,每提高 1 个百分点,意味着上游原料需求增加 10 亿元,下游流通环节再增值 15 亿元。
政策层面,遵义市连续三年把 “山地特色现代农业” 列为市级 “十件民生实事” 之首:财政每年安排 3 亿元专项资金,重点补贴数字农业、设施渔业、农机合作社;金融机构推出 “黔北农担贷”,对 50 万元以下贷款免抵押、贴息 50%;自然资源部门单列 2 万亩设施农业用地指标,破解 “用地难”。
在红花岗区采访时,恰逢邮储银行遵义分行工作人员到高坊村办理 “渔业贷”,养殖户只需用手机上传水质监测数据,系统自动授信,最快当天放款。截至 9 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突破 900 亿元,同比增长 18.7%。
农户的账本与下一步
高坊村养殖户刘明军今年第一批鲈鱼净赚 22 万元,他准备把 12 个桶扩大到 30 个。“政策窗口期就这几年,得赶紧上规模。” 而在湄潭,吴忠勇正筹划把 “数字茶园” 模式复制到毗邻的凤冈县,计划新增 5000 亩。
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朱青提醒,千亿产值之后,遵义农业面临的挑战同样尖锐:设施渔业如何防范集中排放带来的环境压力?数字茶园的区块链溯源成本如何进一步降低?农机合作社怎样避免 “吃不饱” 或 “扎堆”?
“答案还在山里。” 朱青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茶山说,“只要农户的账本继续往上翻,就说明这条路走对了。”
离开遵义时,收到江浩发来的微信:高坊村二期陆基渔业项目刚刚获批,新增投资 1.2 亿元,预计明年投产。屏幕那端,他发来一张夜幕下的鱼桶照片,增氧机喷出的水花在灯光里像一串串跳动的银色音符 —— 那是黔北山地写给未来的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