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铺就致富路

初秋的黔东南,山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岑巩县的水稻制种基地里,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中穿梭;麻江县的蓝莓园里,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最后一季果实。这片曾经贫困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粮食安全筑牢民生根基

在岑巩县水尾镇驾鳌村的岩下坝区,农技专家代国权正在田间开展测产工作。“今年穗数足、结实率高,品质相当不错。”他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农户分析收成。

近年来,岑巩县累计投入近6亿元政策资金,完成土地整治3.2万亩,持续推进农田改造和质量提升。目前,当地已自主选育审定2个水稻品种,试制品种218个,常年生产品种80个,“岑巩稻种”的品牌越叫越响。

“有政策支持,还有公司提供全程服务,我们种得放心,收得也踏实。”农户张水仙笑着说。这一穗穗饱满的稻谷,不仅是当地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粮食生产任务的见证,更是老百姓手中端牢的饭碗。

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黔东南州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12个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全州蓝莓、太子参、钩藤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百香果、铁皮石斛等种植面积位列全省第一。

在麻江县青山村的蓝莓园里,村民吴宗贵一边采摘一边说:“年纪大了外出不方便,现在村里务工一天能赚100多元,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这个基地日常用工80人左右,今年全村蓝莓产值突破30万元。

附近的蓝莓深加工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将蓝莓制成冻果、果汁等高附加值产品,远销国内外。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突破3000万元。目前,麻江县蓝莓种植面积已达9万余亩,综合产值超过8.5亿元,带动8000多名农户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在锦屏县隆里乡的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将白鹅装车发往市场。“我们这里还算养得少的,敦寨那边规模更大,都是标准化养殖。”基地负责人龙本忠介绍。2022年,锦屏县生态鹅产业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乡村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既要让村民“富口袋”,也要让家园“换新颜”。黔东南州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超额完成农村户厕改造目标,行政村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

“以前是旱厕,夏天蚊虫多、味道大。前几年政府补贴改成冲水厕所,干净又方便!”剑河县川洞村党总支副书记田俊说。如今村里庭院整洁、道路通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江县创新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就业增收深度融合。刚边乡银平村村委会主任石玉介绍:“今年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解决就近就业,发放工资180万元。”

天柱县坌处镇推行“家+”治理模式,将家风建设融入村规民约。“今年已开展相关活动24场,覆盖群众超2000人。”镇党委委员李培洋说。当地还推行“合约食堂”,2024年承办宴席81场,每场平均节约开支5000元,有效减轻了村民人情负担。

文体活动激发乡村活力

每当夜幕降临,榕江“村超”赛场便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不只是球赛,更是各族兄弟姐妹的节日!游客来了,我们的特产更好卖了!”在赛场边摆摊的吴大姐笑着说。

“村BA”与“村超”的火爆,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2024年,“村BA”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2025年,“村超”全网浏览量突破750亿次,再获此殊荣。这些根植乡土的文体活动,成功打造了现象级区域文化IP。

其带动效应实实在在:餐馆一天卖完两头牛、小吃摊狂卖2000碗卷粉、宾馆一房难求……借助巨大流量,黔东南州以赛促旅、以赛促销,深度融合农文体旅商,服务业持续升温。手机、数据和直播,正成为新时代农民的“新农具”。

如今的黔东南,乡村呈现出产业兴、百姓富、环境美的新图景。在这片苗乡侗寨的青山绿水间,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