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保定涞水县,一场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姜’来已来”为主题的生姜技术现场测产观摩培训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活动现场,一片片生姜长势喜人,翠绿的茎叶下藏着饱满的根茎,这不仅是科技兴农战略在涞水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更是推动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科技助力:从“低产低效”到“高产稳收”
“以前种生姜,病害多、产量不稳定,今年有了专家团队的指导,病害少了,长势也比往年好得多,产量肯定差不了!”京涞草莓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月超的话语里满是喜悦。这份底气,源自涞水对“科技兴农”的坚持。胡家庄乡主动借力保定科技特派员颜冬冬博士,联合市县农业农村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为生姜种植注入“科技动能”。
活动现场,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测产团队,对示范基地的生姜进行严格测产验收。最终数据显示,生姜鲜重亩产达16171.23斤,预计成熟期亩产有望突破18000斤,较传统种植方式产量显著提升。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刘万才对此给予高度肯定:“胡家庄乡规模化种植生姜产量喜人,说明技术路线可行,这项技术的推广,将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
从病虫害防治到高产栽培技术优化,从露天种植到冷棚种植技术,科技的介入让涞水生姜种植摆脱了“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从“低产低效”到“高产稳收”的转变,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媒体赋能:打通产销链路的“加速器”
如果说科技是生姜产业的“生长引擎”,那么媒体赋能就是打通产销链路的“加速器”。本次活动创新采用“媒体+市场联动”模式,市县融媒体中心在现场搭建26个展销摊位,通过多个平台同步开展直播推广,让涞水生姜及各类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餐桌。
直播数据尤为亮眼:一小时内,各类农产品订单量突破1.1万单,销售额达17万元,直播总观看量超过45万人次。在县融媒体中心“媒体 +” 赋能乡村振兴行动的持续推动下,胡家庄乡生姜产业已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跟踪服务——通过电视新闻、短视频等多元形式持续宣传,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甚至在生姜尚未完全成熟时,就已吸引多地客商前来考察订购。
五方联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涞水生姜产业的崛起,并非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系统性的模式创新。近年来,涞水县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战略,以胡家庄乡为示范,积极探索“企业+党支部+农户+大学生职业经理人+龙头合作社”的五方联动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提供资金与市场资源,党支部发挥引领协调作用,农户参与种植实现增收,大学生职业经理人注入专业管理理念,龙头合作社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各方协同发力,让生姜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同时,涞水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条升级。在生姜产业领域,不仅实现了高产“姜品”的稳定产出,更向高效“姜种”的研发培育迈进,推动产业转型。

成功经验:全县推广的“党建+产业+人才+科研”模式
如今,涞水县正系统总结胡家庄乡的成功经验,围绕“科研促技术、技术提效益、效益引资源、资源强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党建+产业+人才+科研”的融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党建的引领作用,又强化了产业的核心地位,更激活了人才与科研的创新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实用性与可读性:科技兴农的未来展望
涞水生姜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生姜的产量和质量,还通过媒体和市场联动,打通了产销链路,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各方的协同努力: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指导、融媒体中心的宣传推广、企业与合作社的资源整合,以及党支部的引领协调,共同推动了生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其他农业从业者而言,涞水生姜的成功经验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1. 科技赋能:借助科技力量优化种植技术,提升产量和质量。
2. 媒体助力:通过融媒体平台推广农产品,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3.多方联动:整合企业、党支部、农户、职业经理人和合作社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
4. 全链条升级:从单一生产向全产业链升级,推动产业转型。
乡村振兴的涞水样本
涞水生姜产业的崛起,是科技兴农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探索。通过科技赋能、媒体助力和多方联动,涞水不仅实现了生姜产业的高产稳收,还打通了产销链路,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党建+产业+人才+科研”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涞水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新动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在全球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赋能与多方联动的模式将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涞水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各方协同发力,乡村振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