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粮丰、民富、村美、业兴”的良好态势。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36亿元,较2020年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221元,较2020年增长35.8%。值得关注的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项“十四五”规划关键指标已提前完成。
粮食安全基础稳固,单产持续提升
重庆始终坚持将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稳定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双管齐下,夏粮产量实现“五连增”。今年大面积单产较往年提升2公斤以上,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在耕地保护方面,重庆持续推进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88万亩。通过改造,亩均实现节本增效约200元,有效解决了山地丘陵地区耕地细碎、农机作业难等问题。同时,农业生产方式持续向绿色转型,亩均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递减,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显著,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品牌价值凸显
重庆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均位居全国同品类首位。据介绍,重庆已成功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10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金字招牌”。
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快速发展,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全口径总产值突破3300亿元。其中,粮食加工、果蔬加工等9个细分行业产值均超过百亿元。大渡口小面产业园集聚近百家企业,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收入接近百亿元;涪陵榨菜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市近200万亩青菜头种植,帮助60万菜农实现稳定增收。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民生持续改善
重庆以“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为特色,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全面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1.2%,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涉农区县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重庆大力推进农村“五网”建设,行政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通讯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76%。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加快融合,农村老年人照护、住房条件改善等10件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数字赋能农业转型,治理效能提升
数字化转型为重庆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全市已上线生猪、脆李、柑橘、柠檬、肉兔5个产业大脑,建成15个未来农场、310个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发154个农业AI模型。以巫山脆李为例,产业大脑覆盖25万亩种植面积,带动6万户果农增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增加3亿元,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减少4.8万亩。该案例入选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现代农业典型案例。
在乡村治理方面,“长江治渔”应用通过“AI+物联感知”技术,将涉渔事件平均处置时长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闭环办结率从74.5%提升至95%以上。目前,重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43%,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展望未来发展新蓝图
面向“十五五”,重庆已谋划构建“36316”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体系,计划打造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6个500亿级优势产业、3个“土特产”金名片产业和16个成长型特色产业。通过建设百个优质粮油基地、百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培育百万“新农人”等举措,重庆正朝着“三农底线更牢、产业质效更高、乡村风貌更美”的目标稳步迈进,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