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广东阳春市东湖广场上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坚果品鉴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大家手持开口器,轻轻一扭,巧克力色的坚硬外壳应声裂开,露出奶白色、油润饱满的果仁。“香、脆、不腻,阳春产的澳洲坚果确实不一样!”一位市民边尝边说,当场下单“囤货”。
这颗来自南粤青山的“金果”,如今已不只是地方特产,而是一条年产值超7亿元、日供150吨干果、辐射全国市场的特色产业。阳春市种植澳洲坚果近20万亩,挂果面积8.33万亩,面积和产量稳居广东省第一。从粗放种植到精细管理,从卖原料到深加工,从本地销售到全国布局,阳春澳洲坚果的十年蜕变,正是中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台风突袭,四级联动“救果救树”
然而,丰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今年9月,超强台风“桦加沙”横扫粤西,阳春春南片区的澳洲坚果林遭受重创——整棵吹翻、树干折断、果实散落,岗美镇、河口镇等地损失尤为严重。
危急时刻,省、市、县、镇四级农业农村部门迅速下沉一线,组织农技人员和机械设备,帮助农户抢收鲜果、扶正倒伏树木、清理断枝残叶。“灾后72小时内,我们协调龙头企业开通‘受灾鲜果优先收购通道’,确保果子不烂在地里。”阳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蔡敏介绍。
更关键的是资金支持。阳春市委、市政府紧急出台政策,对受灾种植户提供为期两年的贷款全额贴息,并推动农业保险快速理赔。9月28日,60万元预付理赔款已拨付至广东澳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笔钱能让我们尽快修复园区、补种新苗,心里踏实多了。”公司负责人廖景云说。
在阳春市星宝坚果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声昼夜不停。农户送来的鲜果经过去皮、烘干、筛选、开口等工序,24小时内就变成可上市的干果。“目前我们每天收购本地鲜果70–80吨,加上外地调入,日加工近200吨,产出干果60多吨。”公司负责人朱其钦表示,产能仍在爬坡,市场供不应求。
从“种得好”到“加工强”:打造省级坚果加工高地
阳春的山地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澳洲坚果生长。但过去,农户多以“种了就卖”的粗放模式经营,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为破解这一困局,阳春市委、市政府十余年来持续发力:对新种户每亩补贴500元,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由政府承担60%,推进“一村一品”项目,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全市澳洲坚果产业已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
真正的转折点,是加工能力的突破。2023年9月,星宝公司投资建设的全自动初加工生产线投产,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以前鲜果要运到外地加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损耗降低,价格也更稳。”朱其钦说。
这条生产线不仅消化本地2万多吨鲜果,还吸纳广西、粤西等地超4000吨原料,阳春正逐步成为辐射华南的澳洲坚果加工流通枢纽。

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坚果也能“护肤”
澳洲坚果的价值,远不止于零食。其果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Omega-7含量突出,在保健、护肤领域潜力巨大。
阳春企业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纷纷向精深加工进军。在星宝公司展厅,产品琳琅满目:原味坚果、椒盐味零食、冷榨坚果油、坚果蛋白粉,甚至还有含坚果提取物的面膜和护手霜。“初加工让附加值翻倍,深加工则能提升5–10倍。”朱其钦透露,公司正与高校合作,研发高纯度Omega-7萃取技术,布局大健康产业。
同样受灾的澳盛公司也未停下脚步,计划扩建取仁、榨油、成分萃取生产线。“灾害是暂时的,产业前景是长远的。”廖景云信心坚定。
品牌出山,走向全国
好产品,还需好渠道。过去,阳春坚果多以原料形式销往江浙、珠三角,利润微薄。如今,企业纷纷打造自有品牌:“春坚”“钦阳”“澳盛坚果王”“澳力果”等区域品牌迅速崛起。
“我们不仅给经销商供货,更通过电商直营自有品牌产品。”朱其钦介绍,公司已在天猫、京东开设旗舰店,推出小包装零食、坚果饮品等,精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
另一条路径是“社区直达”。廖景云计划以社区团购、社群运营为抓手,通过试吃、直播、会员制等方式,让阳春坚果走进千家万户厨房。“消费者尝过一次,就会记住这个味道。”
政府也在助力品牌“走出去”。近年来,阳春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农交会、绿博会等展会,将坚果产品带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吸引众多采购商洽谈合作。“阳春坚果”正从地方名片升级为全国认可的优质农产品。

小坚果,大振兴
一颗澳洲坚果,重不过几克,却承载着阳春数万农户的致富希望。它从青山绿水间孕育,经科技赋能、加工提值、品牌塑造,最终跃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这背后,是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是“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的深度融合,更是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成功转化。
如今,阳春澳洲坚果产业已形成“种得好、加工强、卖得远、品牌响”的良性循环。随着深加工技术突破与市场网络拓展,这颗“金果”必将香飘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