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聚焦“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在当前秋收的关键时期,一个清晰的信号正在全国主产区传递: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多产粮”,更要“多收粮、少损耗”。从黑龙江的智能收割到江西的智慧烘干,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减损革命”正贯穿于收获、运输、仓储的全链条,将“藏粮于技”战略落到了实处。

智能农机让每一粒粮食颗粒归仓
收获环节是粮食产后损失的第一道关口。传统收割机因作业精度不足,常造成“跑粮”“漏粮”现象。如今,这一难题正被新一代智能农机破解。在黑龙江富锦市,农户王雷新购置的联合收割机凭借厘米级作业精度,将粮食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每亩可减损30多斤。这背后是北斗导航、智能传感等技术的深度集成,让机器不仅能“收得快”,更能“收得净”。
针对复杂地形,各地也因地制宜优化方案。甘肃陇南武都区河谷纵横,农机部门结合地块大小,精准调度10余台跨区联合收割机,并制定适配的作业路线,同样将止损率降至1%左右。这种“一地一策”的精细化管理,体现了农机服务从“有无”向“优劣”的深刻转变。资料来源: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秋收工作简报
烘干网络筑牢防霉变“防火墙”
收获后的稻谷若遇阴雨天气,极易发生霉变,造成不可逆损失。对此,江西省吉水县构建了一张强大的烘干服务网络。全县调动300余台套大中型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日烘干能力突破9000吨,覆盖所有产粮乡镇。这意味着,无论天气如何变化,刚收割的稻谷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干燥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了“丰产不丰收”的风险。
这种“硬件+服务”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尤其在晚稻收割期因高温提前、又面临局部降雨的双重压力下,强大的烘干能力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归仓的关键一环。权威出处:江西省吉水县农业农村局《2025年晚稻秋收与烘干保障工作方案》
智慧粮库实现“看得见、管得住”
粮食入仓并非终点,科学储藏才是长期保质的核心。富锦市的做法颇具代表性:全市政策性粮库安装4103个摄像头,实现从库区进出口到粮仓内部的视频监控全覆盖。更关键的是,粮库配备了粮情监测系统,能对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
一旦系统发现异常,如粮堆内部温度升高可能引发“结露”,管理人员便可立即启动风机进行通风降温。富锦象屿金谷农产有限责任公司仓储副经理梁应强介绍,这套“技防+人防”体系,将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干预,极大降低了储粮损耗。这种将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传统仓储的实践,标志着我国粮食储备正迈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新阶段。资料来源:富锦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智慧粮库建设情况的通报
减损是贯穿全链条的系统工程
从三地的实践可见,粮食减损绝非单一环节的修补,而是一项覆盖“田间-运输-烘干-仓储”全链条的系统工程。黑龙江重在“收”,以智能农机从源头控损;江西强在“烘”,以强大网络化解天气风险;富锦则精于“储”,以智慧系统守护粮安。三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理念:通过科技赋能,将粮食损耗的每一个可能性都关进制度和技术的“笼子”里。
在耕地资源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减少损耗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增产”。据测算,若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约粮食超70亿斤。这场静悄悄的“减损革命”,正以其务实而高效的姿态,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着坚实而持久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