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以来,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1倍。河南、山东、河北等地76%的监测站显示土壤偏湿,43%的站点土壤水分达到过饱和状态。这场秋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给当地的秋收秋种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持续降雨对小麦播种的影响
持续的强降雨导致田间出现积水,农业机械无法正常下地作业。不少地方的玉米收割机被困在泥泞中,成熟的作物难以及时收获;小麦播种机也无法进入田间,错过了最佳播种时机。
土壤湿度过大还造成整地困难。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超过80%时,机械作业会破坏耕层结构,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小麦出苗和正常生长。
据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介绍,今年小麦播种期将普遍推迟,晚播面积可能显著增加。专家特别提醒,不能因为播种期推迟就急于粗放耕作,越是晚播越要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

降雨带来的积极影响
尽管持续降雨造成了诸多困难,但也带来了一些有利条件。充足的土壤底墒为小麦生长提供了水分保障。
郭天财教授指出:"历年经验表明,播种期底墒充足的年份,来年往往能获得丰收。"充足的土壤水分有利于小麦播种和冬前生长,还能起到"冬水春用"的效果,降低部分麦田的春季灌溉成本。
2021年河南曾遭遇严重秋汛,导致小麦大面积晚播,但2022年小麦产量却创下历史新高。这说明只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晚播小麦同样可能获得丰收。
科学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复杂情况,农业专家提出了分类指导的应对方案:
对于存在积水的农田,要抓紧疏通沟渠、开挖排水沟或采用机械抽水等方式,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对土壤过湿但无明水的地块,可通过开挖深沟、深松散墒等措施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对地表较快干燥的田块,待土壤湿度适宜时及时翻耕整地、抢时播种。
晚播小麦要落实"四补一促"栽培技术:选用适宜晚播的早熟品种补晚,适当增加播种密度补晚,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补晚,科学增施底肥补晚,冬前管理以促进生长为主。
播种时要注意"四不宜":不宜过早进行秸秆粉碎,不宜过早进行机械耕翻,不宜在土壤过湿时进行镇压,不宜盲目抢播早播。

具体技术措施
排水散墒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对低洼积水地块要尽早开沟排水,前茬作物收获后保留根茬帮助散墒,不宜过早粉碎秸秆覆盖地表。
品种选择尤为关键。晚播麦田应选用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小麦品种,优先选择抗渍耐湿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主导品种。
播种量要适当调整。超出适宜播期后,每推迟2-3天增加1万基本苗,但每亩基本苗不宜超过40万,避免群体过大增加倒伏风险。
种子处理必须重视。由于土壤湿度大,增加了根茎病害发生风险,一定要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确保不"白籽下地"。
目前,农业部门正在全力组织农机调度,农业专家也深入田间进行指导。虽然当前形势较为严峻,但根据往年的经验,只要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晚播小麦仍然有望获得好收成。各地农民正根据自家地块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排水散墒工作,为适时播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