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的公主岭,南崴子街道的乡间小道上,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人往一个方向走——不用问,十有八九是奔着房身岗子村那片300亩稻田去的。你要是跟着走,过了村口那棵老榆树,眼前突然就开阔了:金黄金黄的稻子像铺了层波浪,风一吹,稻穗沙沙响,空气里全是稻香,混着泥土的腥气,干净得能让人打个激灵。

“这景儿,比照片上还好看!”长春来的李建国牵着儿子的手站在田埂上,小家伙正蹲在稻穗旁,小手捏着稻粒搓来搓去,“爸爸,这就是我们吃的米饭吗?摸起来滑滑的。”李建国笑了,拍着儿子的背说:“可不是嘛,这稻子能长出好大米呢。”说着又补充一句,“比在城里逛公园有意思多了,孩子能摸到真的稻穗,连空气都新鲜。”

顺着田埂往对面走,就是村里的小集市了。李敬老两口的烤苞米摊前总排着队,刚出炉的苞米裹着焦黑的外皮,一剥开,金黄的玉米粒上还挂着水珠,咬一口,又香又甜。“都是自家苞米,没放啥添加剂,游客爱吃,我们也高兴。”李敬老一边翻动烤架一边说,他老伴儿在旁边给土豆刷油,滋滋的声响里,混着隔壁摊位卖煮玉米的吆喝声,热闹得像个小庙会。
“村里说,让大家摆摊,统一管着,价格明码标价,卫生也得查。”村振兴专干许骞月正好路过,手里提着个垃圾袋,看见地上有片落叶就弯腰捡起来,“每天都有专人打扫,环境得保持好,游客才愿意来嘛。”她指着不远处一个挂着“现磨豆浆”牌子的摊位,“你看那家,用的是自己磨的豆子,甜丝丝的,也受年轻人喜欢。”

其实这300亩稻田能成“新地标”,不只是因为景好看。村里说,这片地以前也种稻子,但没这么多人来。去年开始搞农旅融合,在田埂边设了观景台,又鼓励村民摆摊卖农产品,游客多了,收成全靠卖大米和各种小吃,比以前多赚了不少。“以前种地,就盼着风调雨顺,卖个好价钱。现在好了,游客来玩,我们也能多赚钱,村里的路也修了,路灯也亮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王婶挎着一篮刚摘的花生走过,篮子里的花生还带着泥土,她笑着说,“你看这稻子,长得这么好,我们心里也跟着踏实。”
夕阳西下的时候,稻浪被染成了橘红色,田埂上的人渐渐少了,但远处的小摊还亮着灯,烤串的烟袅袅地飘向稻穗。这时候你要是站在田埂上,听听风吹稻穗的声音,闻闻空气里米饭和烤串的香,就会明白:农业不只是种地,它还能种出笑容,种出日子的滋味,种出一个村里人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