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刚过,全国秋收秋种正陆续展开。9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视频会议,部署粮油作物生产和"三秋"工作。这次会议信息量很大,我为大家梳理了几个关键点。
粮食生产新思路:主攻单产提升
当前粮食生产有个明显变化:从过去主要靠扩大种植面积,转向重点提高单产。也就是说,要在现有耕地上想办法让产量更高。
这个思路转变很实际。我国耕地资源有限,靠扩大面积增产空间不大。这几年各地试点发现,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单产提升潜力还很大。比如同一块地,选用好品种,配合精细化管理,亩产提高10%-20%完全可能。

具体怎么提升单产?会议提出几个实招
技术要因地制宜
不能全国一套方案。比如东北玉米和小麦产区,技术需求就完全不同。现在要求"一县一策",每个县都要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专属方案。
农机装备要升级
重点推广几种实用机械:
高性能播种机:保证出苗整齐
植保无人机:打药更精准

高效收割机:减少田间损失
特别提到要解决"地趴粮"问题——东北地区粮食收获后直接堆地上晾晒容易霉变,需要推广科学储粮设施。
技术落地是关键
再好的技术,农民用不上也白搭。会议要求组织农技人员下乡,面对面指导。同时扶持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让他们先掌握技术,再带动周边小农户。
"三秋"生产要抓好三件事
秋收要确保颗粒归仓
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两成,要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割。同时做好烘干准备,防止阴雨天粮食霉变。
秋种要保证面积稳定
重点抓好冬小麦和冬油菜种植,确保种足种满,为明年夏粮丰收打基础。
"菜篮子"要保障供应
秋冬季节要稳定蔬菜生产,特别是北方大棚蔬菜。同时关注生猪生产,避免价格大起大落。

各地有好经验值得借鉴
会议上,多个粮食主产省分享了经验:
河南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
黑龙江大型农场采用标准化作业,玉米亩产显著提升
湖南发展稻油轮作,既保粮食又扩油料
两位农业专家还特别提醒:当前气候不确定性增加,要防范冬季冻害和春季干旱。建议农民朋友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这次会议释放的信号很明确: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农业生产。对种粮农民来说,只要跟上技术步伐,种地效益会越来越好。
时值秋收大忙季节,希望这些信息对您安排生产有所帮助。如果您在种植中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随时联系当地农技推广部门获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