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黄淮海冬小麦主产区播种关键期,秋汛等不利天气给小麦播栽与冬前管理带来挑战。为全力保障明年夏粮丰收,农业农村部于 10 月 20 日正式启动 “奋战 60 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通过分区挂图作战、分类精准施策、分时有序推进的 “三分策略”,聚焦抗湿播种、晚播应变、冬前田管三大核心任务,千方百计落实小麦种植面积,全力以赴抓好冬前管理,为小麦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夯实基础。
此次行动瞄准冬小麦生产全链条关键环节,针对性破解秋汛带来的 “播期推迟、土壤过湿、出苗质量差” 等痛点。在抗湿播种方面,农业农村部指导主产省推广 “深耕散墒 + 起垄播种”“机械开沟降湿” 等实用技术,对土壤含水量过高的地块,优先采用旋耕机浅耕破除板结层,配合开沟机开挖畦沟、腰沟、围沟 “三沟”,加快田间积水排出,确保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 80% 以下再开展播种作业,避免烂种、闷芽问题。
针对部分地区因秋汛导致的小麦晚播情况,行动明确 “晚播不等闲、应变保苗全” 的应对思路。一方面,指导农户根据播期调整播量,如黄淮海麦区 10 月下旬播种的麦田,亩播量可从常规的 15-18 公斤增加至 20-22 公斤,11 月上旬播种的亩播量进一步提高到 25-28 公斤,通过增加基本苗数弥补晚播带来的积温不足;另一方面,推广 “药剂拌种 + 种肥同播” 技术,选用含咯菌腈、丙硫菌唑的种衣剂防治苗期病害,同步亩施 5-8 公斤磷酸二铵作为种肥,为晚播小麦提供充足养分,促进早出苗、出壮苗。
冬前田管是培育壮苗的关键,行动将 “促弱转壮、控旺防倒” 作为核心目标。对出苗整齐的麦田,指导农户在小麦三叶期后亩施 5-10 公斤尿素,补充苗期养分;对出苗不均、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时开展补种补栽,补种时采用浸种催芽处理的种子,提高补种成活率。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冬前旺长情况,明确在小麦冬前主茎达到 6-7 叶时,喷施多效唑等化控药剂,控制植株徒长,增强抗冻能力。
为确保行动落地见效,农业农村部已组建 7 个工作组和多支科技小分队,分赴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黄淮海冬小麦主产省开展包保指导。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一方面推动地方落实小麦种植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政策,协调农机跨区作业,保障播种机械与农资供应;另一方面,科技小分队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农户调试播种机行距、调整播深(确保播深 2-3 厘米),解答抗湿播种、晚播管理等实操问题,切实打通技术服务 “最后一公里”。
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小麦作为夏粮的主要作物,其种植面积与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此次 “奋战 60 天” 行动的启动,既是农业农村部应对秋汛等不利天气的应急举措,更是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的主动作为。随着各项政策措施与关键技术的落地,有望最大限度降低秋汛影响,确保小麦面积稳定、苗情转好,为明年夏粮丰收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