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北大荒八五六分公司第七管理区的地头,气温零下2℃,露水把袖口冻得发硬。机务队长李长海掀开约翰迪尔8R - 370的棉帘,发动预热,车尾喷出一股白烟。他今天要把最后1100亩玉米茬地翻完,GPS里已排好“回字形”路线,耕深设定30厘米,误差±1厘米。李长海说:“别小看这30厘米,比往年多5厘米,每亩能多蓄30方雪水,明年春旱就不慌了。”
说话间,翻转犁“哗”地切开黑土,油亮的垡片像瓦片一样整齐叠起,露出底下湿润的褐色土层。技术员张慧蹲在刚翻过的地边,用钢钎插到犁沟底,掏出卷尺一量:29.8厘米,合格。她掏出手机,把数据同步到“北大荒农服”App,后台立刻生成一条地块档案:作业时间、机车编号、耕深、土壤含水率18.7%、秸秆粉碎长度7厘米,一目了然。
张慧解释,今年分公司把“深、平、透、直、碎、净”拆成可量化指标:耕深≥30厘米,地表高低差≤5厘米,开墒直线度每百米误差≤3厘米,土块直径≤5厘米,秸秆长度≤10厘米,地表无残膜残药。达不到标准,机车自动报警,作业面积不计入补贴。这套办法让往年常见的“花脸地”“堑沟地”几乎绝迹。

中午,阳光把黑土晒得冒热气,管理区副主任王磊带着两名党员来到地头,把写有“党员责任区”的红旗插在田埂上。他们手里拿的不是铁锹,而是一台无人机遥控器。无人机升空30米,拍下整块地的俯瞰图,AI识别出三条颜色略浅的暗格,提示犁底有漏翻。王磊立刻用对讲机呼叫机车掉头补犁。他说:“以前靠人眼,漏翻10厘米看不出来,现在天上看得清清楚楚,明年出苗就不会出现‘龙须苗’。”
下午三点,最后一根垄翻完,李长海把机车开回停放点,打开水箱盖,水温指针稳稳停在85℃。他指着仪表盘上的“作业面积”读数:1100亩,误差0亩。后台同步显示:这块地已生成二维码,农户扫码就能看到整地档案,明年春播时播种机可直接调用数据,自动调整播量、施肥量。
傍晚,种植户刘凤琴踩着松软的垄沟,抓起一把黑土攥成团,又轻轻抖散。“土松得像海绵,一捏成团,一碰就散,墒情正好。”她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没秋翻,春播时雇链轨车整地,每亩多花35元,还耽误三天农时;今年秋翻到位,明春直接免耕播种,省下的钱够买一袋磷酸二铵。
八五六分公司副总经理赵文龙在晒场边的简易会议室里,摊开一张“秋整地进度图”:截至10月20日,42.6万亩秋翻地全部完成,平均耕深30.2厘米,比去年提高4.8厘米;土壤含水率提高3.1个百分点;预计每亩增产玉米45公斤,总产可增加1900万公斤。赵文龙说:“我们把秋翻地当成明年丰收的第一粒扣子,扣子系好了,后面的播种、田管、收获才能一路顺溜。”
夜幕降临,气温降到零下5℃,大马力机车的灯光在远处像移动的星河。张慧的手机又弹出一条提示:第七管理区土壤夜间冻结深度2厘米,明早可继续作业。她合上手机,笑着说:“科技把北大荒的冬天变成了明年的粮仓。”
远处,刚翻过的黑土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像一片沉睡的油田。李长海把最后一张苫布盖在机车上,拍了拍冰冷的铁壳:“伙计,歇口气,明年开春咱们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