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不仅富含淀粉、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还具有耐贮藏和运输的特点,在蔬菜周年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好马铃薯的采后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成品率,降低损耗率,延长马铃薯的供应期。
适时采收是保证马铃薯贮藏品质的关键。进入白露节气后,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北方地区如内蒙古、河北北部种植的马铃薯陆续进入采收期。为确保最佳收获质量,应根据种植区域气候和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一般而言,用于长期贮藏的秋马铃薯应在茎叶枯黄时采收,此时处于生理成熟期。若因天气原因无法按时采收,则需特别注意在温度降至7℃前完成采收工作,以避免冷害影响贮藏效果。

关注商品性对于提高马铃薯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生长过程中覆土过浅或裸露会导致绿皮现象,因此需要采取培土、覆盖等措施加以预防。此外,病虫害严重地块、生长后期被水浸泡过的以及涝洼地生产的马铃薯耐贮性较差。通过合理选择品种及种植土壤、保持适宜含水量等方式可显著改善其商品性能。

预贮工作则是做好贮藏工作的基础。首先,在收获时对马铃薯进行分级处理,并剔除病烂薯块;随后将适合贮藏的部分放置于通风良好且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存放10 - 15天左右,促进伤口愈合,提高耐贮性。之后再分区域存入贮藏库内。
应用适当的贮藏技术能够大大延长马铃薯的保存期限。理想条件下(温度2 - 3℃、湿度85% - 90%),马铃薯可以安全贮藏4 - 8个月之久。无论是采用窖藏还是冷库贮藏方式,都需要注意码放高度不宜过高过宽,定期检查温湿度变化情况,避免出现萎蔫、出芽等问题。

科学合理的马铃薯采后管理措施,对于保障马铃薯产品质量、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