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强化生猪产能调控 计划半年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我国每年生产约7亿头猪,生猪出栏量约占全球的一半。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中占比高达六成,是老百姓“菜篮子”中的重要产品。然而,近期生猪价格出现阶段性下跌,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那么,生猪价格为何会下跌?养殖企业又将如何应对?未来生猪市场将呈现怎样的趋势?下面将为您一一解读。

生猪养殖企业

生猪价格下跌的原因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9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3.8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1.8%;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为24.5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8%。生猪价格的阶段性下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供给充裕:自2024年5月起至2025年7月,生猪养殖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今年前7个月出栏生猪头均盈利108元。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猪供给充裕,市场饱和度较高,导致价格下跌。

季节性波动:每年春节后,生猪价格通常会出现季节性下跌。农业农村部从去年9月开始,提前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开展逆周期调控,有效抑制了养殖场(户)在盈利期大幅扩产的冲动。

消费增长趋缓: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6轮“猪周期”,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但猪肉消费增长却趋缓。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生猪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养殖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生猪价格的阶段性下跌,养殖企业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调减产能:农业农村部正在指导各地开展生猪产能综合调控,计划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以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的风险。大型养殖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调减产能。例如,牧原集团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从今年初的362万头降至目前的343万头,减少了19万头,并计划年底将存栏量降至330万头,总共减少32万头母猪,相当于减少约900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

降本增效:行业内积极“苦练内功”,提高生猪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牧原集团养猪生产负责人李彦朋表示,公司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平均水平已经达到29头,优秀水平能够达到35头。同时,饲料价格低位运行,也有利于行业继续保持盈利。

优化出栏节奏:在农业农村部的预警引导下,生猪养殖场(户)持续采取降重措施顺时顺势出栏,生猪宰前均重持续降低。据监测,8月第3周,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降至128.3公斤,较6月初降低约2.6公斤,出栏生猪头均猪肉产量减少约2.0%。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已带头将出栏均重降至120公斤左右。

生猪养殖

未来生猪市场展望

尽管当前生猪价格面临阶段性下跌,但市场也有诸多积极因素。

消费需求提振: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将提振消费需求,猪价有望季节性回升,以稳中有涨为主,养殖有望继续保持盈利。四季度天气转凉,南方腌腊再次提振猪肉需求,将支撑猪价温和季节性回升。
产能调控效果显现:国家生猪产能调控效果已经显现,养殖场(户)出栏商品猪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二次育肥情绪降温,明年春节前生猪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政策支持: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强化生猪产能综合调控,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加密监测预警频次,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产能调减措施,对产能增加较多、压栏严重的头部企业开展“窗口指导”,确保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100万头左右的目标落实到位,同时控制生猪出栏体重,继续减少二次育肥。

对于未来生猪市场的发展,专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大型养殖企业:应带头响应国家产能调控政策,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优化猪群结构,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通过降低死亡率、优化饲料配比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中小养殖户:应聚焦降本增效,淘汰低产母猪,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在顺时顺势出栏肥猪的同时,做好成本管控和猪病管理,合理安排生产。

生猪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发展对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猪价格虽面临阶段性下跌,但在政府的有效调控和企业的积极应对下,市场有望逐步恢复稳定。未来,随着产能调控的持续推进和消费需求的季节性回升,生猪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