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倒计时:拜耳作物科学携创新成果赋能中国农业

随着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临近,全球农业领域迎来一场“创新盛宴”。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余家企业确认参展,其中不乏连续八届参展的“老朋友”。作为进博会“全勤生”,拜耳作物科学今年将以“双展台”形式亮相,携全新作物健康品牌、升级版土壤解决方案及本土化数字服务,为中国农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双展台聚焦“技术+服务”,德来®品牌首秀引关注

“进博会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让我们能更贴近中国农业需求。”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客户赋能总监李一凡表示,本届进博会,拜耳作物科学将在医药馆与农食产品馆同步设展,构建“技术+产品+服务”的立体化展示体系。

在医药馆,拜耳将重磅推出全新作物健康品牌“德来®”。该品牌涵盖营养肥、生物刺激剂、微生物菌剂三大品类,依托德国品质标准,通过科学营养供给提升作物抗逆能力,精准响应中国“农药减量增效”政策。李一凡透露:“中国作物健康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元,德来®品牌旨在为农户提供更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从源头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与此同时,针对土壤可持续问题,拜耳升级了“根域®守护”解决方案。2.0版本提出“根域守护三环”体系,以“杀线虫、防病害、补营养”为核心,覆盖土壤、微生物及根域生态环境。例如,北方保护地蔬菜需重点防控线虫,而南方根茎类作物更关注土壤肥力维持。目前,该方案已在多地实践中提升作物根系吸收力,助力构建平衡根域生态。

种业创新适配本土,七款玉米新品种中国首发

种业展台同样亮点频出。拜耳此次带来九大全新玉米品种,其中七款为中国首发,并推出玉米种子新品牌“农倍乐®”。这些品种经过本土化适配,可更好适应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李一凡举例:“在东北黑土地,新品种能抗倒伏、耐低温;在西北干旱区,则通过深根结构提升水分利用效率,为农户丰产提供技术支撑。”

气候挑战下的“韧性农业”:以少产多,减量增效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构成严峻挑战。李一凡坦言:“今年华北降雨导致玉米晚收、小麦播种推迟,凸显了提升农业韧性的紧迫性。”为此,拜耳提出“以少产多、丰产复苏”的再生农业理念,承诺到2030年将作物保护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30%,同时不降低产量与健康水平。

具体实践中,德来®品牌通过提升作物抗逆性减少极端天气损失;种业领域则通过育种技术改良,增强作物抵御干旱、病虫害的能力。例如,在黄淮海流域,拜耳推出耐涝玉米品种,配合根域®守护方案,有效缓解了雨季根系受损问题。

数字化与本土化双轮驱动:领丰计划扎根乡间

“中国农业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李一凡介绍,2024年启动的“领丰计划”通过赋能农资零售商,搭建连接小农户的服务桥梁。目前,全国领丰门店已突破150家,每家门店均配备示范田,结合当地种植特点制定适配方案,并引入“拜耳飞将军”无人机飞防服务及数字化推广工具。

在黑龙江哈尔滨,领丰店主高文春依托拜耳“爱玉优®”除草方案和飞防平台,为大规模玉米种植户提供高效杂草防控;在海南,店主余惠榕则针对火龙果、瓜类等经济作物,提供从植保到营养管理的定制化服务。“这些案例证明,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真正解决农户的痛点。”李一凡说。

进博会成合作窗口,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连续八年参展,进博会已成为拜耳作物科学连接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李一凡表示:“从2024年领丰计划首家门店在进博会揭幕,到今年带来最新合作进展,我们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也通过这一平台将全球创新技术与本土需求深度融合。”

目前,拜耳作物科学在中国已深耕60余年,江苏丹阳创新研发中心与杭州新供应中心相继落地。未来,拜耳将以进博会为契机,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实现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目标。

从作物健康品牌到土壤解决方案,从种业创新到数字化服务,拜耳作物科学在本届进博会上展现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对中国农业转型的深刻理解。随着“老朋友”与“新伙伴”的汇聚,这场农业领域的创新盛宴,正为中国乡村振兴写下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