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烂壳病(也叫烂尾病),是养殖户常遇到的问题,多由三个原因引发:一是虾种运输或投放时操作不当,比如装卸磕碰、密度太大挤压,导致虾体受伤;二是投喂不足时,小龙虾会互相争斗、残食,留下伤口;三是受伤后,细菌趁机侵入,分解虾壳的几丁质,引发病害。
发病后,小龙虾通常会出现虾壳破损、尾部溃烂,严重时壳面有孔洞、肌肉外露,还会影响活动和摄食,若不及时处理,会降低成活率。想要防治,得从源头入手:运输投放时轻拿轻放,控制密度;保证投喂充足,避免争斗;发现病虾及时隔离,用生石灰或专用药剂消毒水体,减少细菌滋生,帮养殖户减少病害损失。

一、小龙虾烂壳病的症状
小龙虾烂壳病主要由假单胞菌、气单胞菌、黏细菌、弧菌、黄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患病龙虾的外壳会出现明显的溃烂斑点,这些斑点通常呈现灰白色,在严重情况下会变成黑色。随着病情的发展,溃烂斑点逐渐下陷,形成空洞,最终导致龙虾内部感染,甚至死亡。

二、小龙虾烂壳病的防治措施
- 苗种处理:在龙虾苗下塘前,要进行充分的预处理,包括使用3%的淡盐水或其他消毒剂对虾苗进行消毒,以减少病菌携带。
- 运输管理:购种运输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机械损伤。放苗前也要对虾苗进行消毒,日常管理中注意不要伤到虾苗,并保持池水清洁。
- 池塘管理:在捕大留小过程中,尽量小心操作,避免伤害龙虾。每隔半个月至一个月对池塘进行一次消毒,每亩地可使用约30斤生石灰进行常规化消毒。
- 水质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对池塘进行排换水操作,保持水质清新。
- 药物治疗:一旦发现龙虾患上烂壳病,可每千克饵料添加3克磺胺甲基嘧啶拌饵,每天投喂两次,连续7天后停药3天,再继续投喂3天。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龙虾烂壳病的发生,保障养殖效益。养殖户应高度重视这一疾病,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和防控,确保龙虾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