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为期三天的2025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万众瞩目中圆满落幕。作为亚洲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农机行业盛会,本届展会吸引了2500多家企业参展,观众突破20万人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展会不再只是“铁疙瘩”的陈列场,而成为一场智慧农业的科技盛宴——从纯电拖拉机到AI激光除草机器人,从超大喂入量收割机到高精度核心零部件,中国农机正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阶段。

智慧农机成主角,“黑科技”直击农业生产痛点
走进展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能“思考”、会“干活”的智能农机。一台喂入量达15公斤/秒的联合收割机,每小时可高效作业30至50亩,不仅大幅提升秋收效率,还通过智能传感系统实时监测作物含水率、损失率,自动调整作业参数,真正实现“减损即增产”。这类高性能装备的普及,正逐步破解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和北方大规模农场“抢收难、损耗高”的长期难题。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新能源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一台纯电驱动的新能源拖拉机在展台安静运行,噪音低于60分贝。据现场工程师介绍,该机型专为牧场设计,用于精准投喂饲料。“奶牛对噪音极为敏感,传统燃油机的轰鸣易引发应激反应,影响产奶量。而电动拖拉机不仅安静,使用成本还比燃油机降低80%。”这一创新,体现了农机研发从“满足功能”向“适配场景”的转变。
另一款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则展示了“零化学除草”的未来可能。它搭载AI大模型图像识别系统,能在0.1秒内区分作物与杂草,并通过最高32个激光头精准灼烧杂草生长点。每小时可处理超30万株杂草,全程无药、无污染,完全契合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对于日益严格的农药残留监管和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这类技术无疑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零部件“小巨人”支撑整机“大跨越”
展会不仅聚焦整机,更凸显了核心零部件的战略价值。耕刀、轴承、液压系统、电控模块等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实则是决定农机可靠性、寿命与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本次展会特设“农机零部件专区”,吸引了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亮相。一位来自山东的轴承制造商表示:“过去国产高端农机常因核心部件依赖进口而受制于人。如今,我们的高精度免维护轴承已批量配套国内头部收割机品牌,寿命提升30%,成本降低20%。”
这种“强链补链”的努力,正推动中国农机从“能用”走向“好用”“耐用”。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范建华指出:“展会已不仅是产品展示平台,更是技术交流、供需对接、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越来越多企业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突围,中国农机的全球竞争力正在重塑。”

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农机加速“出海”
本届展会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化程度空前。来自欧美、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的采购商穿梭于展馆,不少海外展团设立联合展台。数据显示,外国买家数量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背后,是中国农机性价比优势与技术升级的双重驱动。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框架下,中国农机正从“卖产品”转向“输出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东南亚水稻种植特点,国内企业开发了小型履带式收割机;面向非洲干旱地区,推出太阳能驱动的灌溉设备。这种“本地化适配”策略,显著提升了海外市场的接受度。
从展会看未来:农机升级关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
农机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劳动力老龄化、土地细碎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多重挑战。智慧农机的推广应用,不仅能缓解“谁来种地”的困境,更能通过精准作业实现节本增效——据农业农村部测算,智能农机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15%以上,减少人工成本30%,亩均增产5%至8%。
对普通农户而言,这些“黑科技”并非遥不可及。随着国家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持续向智能、绿色、复式作业机械倾斜,越来越多中小农户也能享受到技术红利。例如,2024年中央财政新增对电动拖拉机、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专项补贴,部分地区补贴比例高达40%。
农机展落幕,智慧农业启程
2025农机展虽已闭幕,但它所释放的信号清晰而坚定:中国农业装备正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绿色低碳为墨,以农民需求为纸,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未来,随着更多“接地气、有智慧、可持续”的农机产品走向田间地头,中国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更牢、更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