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一场别开生面的授牌仪式近日落下帷幕。来自14个国家的28项农业系统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其中中国独占6席——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至此,中国以25项遗产总数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农业文明守护的标杆。
这一成就远不止于“数量领先”。这些看似古老的农耕系统,实则蕴藏着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的现代答案。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仍在田间地头鲜活运转的“活态智慧”。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怀旧,而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很多人误以为农业文化遗产只是“老方法、老技术”,是需要保护的“过去时”。但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说得清楚:“这些系统所蕴含的传统知识历久弥新,在今天依然不可或缺。”
以浙江德清的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为例,当地农民早在南宋时期就发明了“鱼蚌混养”模式:在鱼塘中吊养河蚌育珠,鱼粪为藻类提供养分,藻类又被蚌滤食,形成闭环生态循环。这种模式不仅产出优质珍珠,还维持了水质清洁、减少饲料投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如今,这一系统正被引入现代生态渔业,成为绿色养殖的样板。
再看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这片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梨园,采用“梨树+小麦/豆类”间作模式,既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又保障了粮食与水果双收。在西北干旱地区,这种低耗水、高效益的复合系统,恰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出路。
这些遗产的共同点在于:因地制宜、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共生。它们不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换取产量,而是通过巧妙设计,让土地“自己养活自己”,这正是当今全球倡导的“生态农业”“再生农业”的核心理念。
从“遗产”到“产业”:让老智慧赋能新乡村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更在于活化利用。近年来,中国多地探索“遗产+品牌+文旅+电商”的融合路径,让老系统焕发新生机。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便是典范。当地依托千年白茶种植传统,打造“福鼎白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构建从茶园管理、非遗工艺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2024年,福鼎白茶产值突破百亿元,带动10万茶农增收。茶山不仅是生产地,更成为茶旅融合的打卡地,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品茶全过程。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同样实现“身价跃升”。铜陵白姜以“块大皮薄、汁多味辣”著称,传统“姜阁”窖藏技术被列入非遗。如今,当地开发出姜茶、姜糖、姜精油等深加工产品,并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走向全国。一斤鲜姜从几元卖到几十元,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这些案例证明: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包袱,而是宝藏。只要善加挖掘,就能转化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IP的优质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中国为何能领跑?制度保障与农民主体缺一不可
中国成为全球GIAHS数量最多的国家,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系统性支持:
- 顶层设计有力: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全球首批GIAHS以来,中国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部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
-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所有GIAHS项目均由当地社区主导,农民不仅是传承者,更是受益者。粮农组织强调“农民是知识的创造者”,中国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 科技赋能传统:通过现代遥感、数字档案、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古梨树、古杨梅群等进行精准保护;同时引入绿色认证、可追溯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
面向未来:农业遗产是应对全球挑战的“东方钥匙”
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小农生计脆弱等多重挑战。而中国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恰恰提供了低成本、高韧性的解决方案。
古杨梅群系统通过林下养鸡、养蜂,既保护了千年古树,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宽城板栗林下种植中药材,实现“一地多收”;什川古梨园在黄河岸边筑起绿色屏障,减缓水土流失……这些系统在碳汇、水源涵养、物种保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GIAHS项目,正是希望从传统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灵感。而中国以25项遗产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古老智慧与现代需求完全可以共生共荣。
守护“活”的遗产,就是守护未来的饭碗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流动的智慧。它们记录着中国人与土地千年的对话,也预示着农业未来的方向——不是一味追求“更大更快”,而是学会与自然和解、与资源共生。
在全球农业加速工业化、同质化的今天,中国这些“土办法”“老系统”反而显得尤为珍贵。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可持续,不在远方,就在祖辈耕耘过的田野里。守护好这些“活”的遗产,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饭碗、生态的底线,以及通向绿色未来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