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嗖嗖”跑着个银灰色的小家伙,圆滚滚的脑袋上顶着个相机似的东西,一边转一边“咔嚓咔嚓”——这不是动画片里的机器人,是成都农博会上新都绿控农业服务公司摆出来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它能攀陡坡、过积水,最绝的是脑门上的多光谱相机,能把每片叶子的颜色、病虫害的小斑点都“读”出来,实时传到后台。我凑近看了看它肚子上的显示屏,密密麻麻的绿莹莹的曲线,讲解员说这是“作物生长健康度图谱”,比人蹲在地里看半天还准。

但农博会上的惊喜不止这些。往前走没几步,就被一个“无人农场”的演示吸引了:屏幕上,几个红色的小点在虚拟田地里跑来跑去,有的在自动采摘成熟的果实,有的在喷洒农药,连运输都靠无人驾驶的小货车。这是中农科控的“AI智能无人农场”,据说从播种到收获,全程不用人怎么动手,手机上点点就能看着它们干活。我当时就站在屏幕前,看着一个机器人精准地把葡萄串摘下来,心里直嘀咕:这要是十年前说这话,我肯定以为是天方夜谭,但现在……嗯,好像也没那么离谱了。

哦对了,还有盈电智控的“黑科技”——不用布线的物联网控制器,顶着个小太阳能板,安在田埂上就能把土壤湿度、空气温度这些数据无线传到数公里外的主网关。“就像给庄稼装了个‘智能手环’,”讲解员笑着说,“不用扯线,也不用充电,晒晒太阳就能报平安。”
逛到九大农业园区的展区,更有意思。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那边,几个穿白大褂的人正围着一个巨大的电子沙盘指指点点,沙盘上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点,代表着不同作物的生长状态。“这是我们给园区做的‘数字孪生系统’,”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解释,“大到土壤肥力,小到哪棵果树该浇水了,在这上面都看得清清楚楚。”旁边的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展台,摆着几瓶黑色的液体肥料,据说是用秸秆和菌剂发酵的,“比普通化肥环保,还能改良土壤,”工作人员舀了一勺递给我闻,“有点土腥味,但闻着挺安心的。”

后来走到耘丰农业的展台,看到他们从露天种葡萄改成大棚,1000多亩地只结“一枝一串”的葡萄,我就站在那儿跟工作人员聊了半天。“以前露天种,风一吹、雨一打,好端端的葡萄就裂果,”一个穿蓝色工装的大叔说,“现在用智能温控和滴灌,每串葡萄都套着袋子,跟养孩子似的精细。你看这葡萄,颗粒饱满,甜度能到18度,比以前高好多呢。”我伸手摸了摸葡萄串,确实沉甸甸的,上面还挂着水珠,看着就新鲜。
还有四川欣惠丰诚农业科技的芦笋展台,他们搞了个全国首个芦笋标准化种植模型,连芦笋的株距、行距都精确到厘米。“我们有200多种芦笋品种,”负责人指着玻璃柜里的芦笋样本说,“从土壤到肥料,都有数据记录,所以每根芦笋的粗细、口感都差不多。”最让我惊讶的是艾小喜食品的展位,摆着几瓶金奖果酒,标签上写着“2023国际酒类大赛IWSC金奖”,据说用的是他们自己研发的酿酒酵母,“这就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结果,”负责人笑着说,“以前觉得农业就是种地,现在才发现,从种子到酒,里面门道多着呢。”
逛了大半天,我站在农博会的出口,看着外面金灿灿的稻田(后来才知道是仿真模型,但看着特别真实),突然觉得有点感慨。小时候总听大人说“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可现在的农博会告诉我,田埂上跑着机器人,手机上能管庄稼,连葡萄都过上了“精致生活”——这哪是种地啊,分明是在“养科技”。
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去田里不再需要带锄头,只需要带个平板,点点屏幕就能知道哪块地该浇水,哪棵树该打药。到那时,农业可能真的会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来个大变身。不过现在嘛,我先回去把今天看到的记下来——万一以后忘了,说不定还能跟孙子吹吹牛:“爷爷当年在农博会上,见过比狗还聪明的机器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