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播种机驰骋磁县沃野,“智慧春耕”破局湿田播种难题

深秋的河北磁县,寒意渐浓。在磁州镇八里铺村的田野上,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正沿着预设路线匀速前行,翻土、播种、覆土一气呵成,在湿漉漉的土地上划出笔直的希望线章。然而就在几天前,这片700余亩的土地还因土壤过湿板结,让种粮大户王增愁眉不展。

“地又湿又粘,农机下不去,种子播不了,眼看就要误了农时。”王增站在田埂上回忆道。今秋持续的降雨,让磁县像八里铺村这样的农田面临严峻挑战——玉米收获延迟,冬小麦播种窗口期被压缩,湿田播种成为摆在农户面前的一道难题。

破局:农技下沉,“组合拳”破解湿田困局

面对秋汛带来的不利影响,磁县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局党委委员武鹏飞介绍,他们超前部署,及时印发《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方案》,并抽调40余名农技骨干组建包联指导组,奔赴全县各乡镇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

在八里铺村,针对王增的700亩湿田,农技专家开出了“三步走”处方:先用大犁深翻晾晒一天,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再旋耕两遍,打碎土块改善结构;最后使用搭载北斗导航的播种机进行精准播种。

“虽然今年播种时间比往年推迟了一周,但依靠这套新技术,播种质量反而更高了。”王增抓着一把刚刚播下的种子说,“我种的都是高产品种,全部进行了包衣拌种,一亩地用种43斤,现在对明年丰收很有信心。”

利器:科技赋能,北斗导航重塑播种效率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播中,智能化农机成为了“秘密武器”。搭载北斗导航的播种机不仅实现了厘米级精度的直线播种,每小时更能完成10亩地的作业任务,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三倍以上。

“农机与农技的深度融合,是破解今年播种难题的关键。”磁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李树洋表示,“深翻晾晒配合导航播种,既解决了土壤过湿板结的问题,又保证了播种质量和效率,实现了‘进度服从质量’的要求。”

科学:精准施策,“三个服从”指引晚播对策

针对今年的特殊农情,磁县提出了“三个服从”和“四补一促”的科学播种指导思想。

“播期要服从墒情,不能为了抢时间而盲目下地;播量要服从播期,晚播就要适当增加密度;进度必须服从质量,确保每一亩都种好。”李树洋详细解释道,“同时要通过‘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的技术路线,促进壮苗形成。”

在具体操作上,农技人员强调要把握好几个关键节点:整地散墒是前提,要在土壤湿度降至75%-80%时再进行播种;亩播种量不能低于40斤,确保基本苗数;必须做好包衣拌种,杜绝“白籽下地”,预防苗期病虫害。

展望:智慧管理,为夏粮丰收筑基

播种只是第一步,出苗后的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李树洋提醒,要加强冬前苗期管理,根据苗情、墒情科学开展镇压、浇水追肥、化学除草等作业,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培育冬前壮苗。

目前,磁县18.8万亩冬小麦播种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武鹏飞表示:“我们将继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确保小麦种足种满,努力实现一播全苗,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望着在田野上自主作业的导航播种机,王增算了一笔账:“虽然播种投入增加了,但播种质量上来了,出苗率提高了,后期管理更方便了,这笔账算下来还是划得来。”

农技跟着农时走,农机围着农田转。在磁县的广袤田野上,这场与传统农时的智慧较量,正通过科技的力量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遇。当冬雪覆盖麦苗时,这些在北斗指引下播下的种子,将在来年夏天交出最美的丰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