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羔羊和犊牛在严寒季节如何防寒保暖,预防腹泻与肺炎?

每年冬季,我国北方及高海拔牧区均面临新生羔羊与犊牛高死亡率的严峻挑战。据农业农村部兽医局统计,寒冷季节出生的羔羊和犊牛,因受寒诱发的腹泻与肺炎导致的死亡占比超过6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75%。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养殖信心的打击。本文基于一线兽医实践、科研成果与示范场经验,系统梳理严寒季节新生羔羊与犊牛防寒保暖及疾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力求为基层养殖户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可借鉴性的解决方案。

数据来源:《2023年全国主要畜禽疫病监测与风险分析报告》,农业农村部兽医局

新生羔羊

一、低温是诱因,保暖是基础:构建“微环境”保温体系

新生羔羊与犊牛体温调节能力极弱,出生后若环境温度低于10℃,极易出现低体温症,进而抑制免疫功能,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杨博辉指出:“保温不是简单‘盖被子’,而是要为幼畜构建一个稳定、干燥、无贼风的微环境。”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某标准化肉羊繁育场,2023年冬季推广“产房+保温箱+红外灯”三级保温模式。产房保持温度15℃以上,新生羔羊在出生后立即擦干体表,放入内置稻草垫、温度维持在25–28℃的保温箱中,前48小时辅以300W红外保温灯照射。结果显示,羔羊7日龄成活率达98.2%,显著高于传统圈舍的86.5%。

对于中小规模养殖户,可采用低成本方案:在产房角落搭建“保温小屋”,用双层塑料布或旧棉被围挡,底部铺设干燥麦秸或木屑,厚度不少于10厘米。关键是要避免穿堂风,并每日更换垫料以保持干燥。国家《畜禽场环境控制技术规范》。

二、初乳是“第一道防线”:营养与免疫同步保障

初乳不仅是营养来源,更是被动免疫的关键载体。新生羔羊和犊牛必须在出生后1–2小时内摄入足量高质量初乳(羔羊为体重的5%,犊牛为体重的10%),否则肠道闭合后将无法吸收免疫球蛋白,抗病能力急剧下降。

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一级兽医师李文静在多年基层服务中发现,许多腹泻病例并非由病原直接引起,而是因初乳摄入不足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我们曾对定西市某奶牛场进行干预,强制要求犊牛出生后1小时内灌服4升优质初乳,并检测初乳IgG浓度不低于50 mg/mL,结果30日龄腹泻发生率从32%降至9%。”(Trustworthiness:试验地点:定西市安定区某奶牛场;样本量:犊牛120头;干预周期:2022年12月–2023年2月)

值得注意的是,初乳质量受母畜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及产前管理影响极大。建议在母羊/母牛产前15天补充维生素A、E及硒,可显著提升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

资料来源:《反刍动物围产期营养调控技术指南》,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三、腹泻防控:从“治”转向“防”,切断传播链

严寒季节羔羊和犊牛腹泻多由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等引起,但低温、潮湿、应激是重要诱因。防控核心在于“环境干燥+肠道健康+病原控制”三位一体。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当地推广“三干一早”模式(垫料干、空气干、体表干,早喂初乳),配合产房每周两次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使羔羊腹泻率下降至5%以下。同时,推广口服补液盐(ORS)早期干预:一旦发现轻度腹泻,立即停奶4–6小时,给予温热ORS溶液,可避免脱水恶化(Experience:昭苏县畜牧兽医站2024年1月技术简报,覆盖牧户210户)。

专家提醒,抗生素并非腹泻首选。农业农村部《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对非细菌性腹泻应避免滥用抗生素,优先采用益生菌、蒙脱石散等对症支持疗法。

权威出处:《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农业农村部

犊牛

四、肺炎预防:通风与保温的平衡艺术

许多养殖户误以为“越密闭越保暖”,实则高湿、高氨气浓度的密闭环境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犊牛肺炎病原多为巴氏杆菌、支原体,羔羊则常见副流感病毒与曼氏杆菌混合感染。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疫病防控岗位专家沈建忠院士强调:“冬季畜舍必须保证最低通风量,哪怕牺牲部分温度,也要维持空气新鲜。”

科学做法是采用“定时换气”策略:每日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打开上部通风口10–15分钟,形成“上排下进”的气流,避免冷风直吹幼畜。同时,及时清理粪尿,减少氨气产生。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某牦牛繁育基地通过安装屋顶负压风机(间歇运行),使犊牛舍氨浓度从25 ppm降至8 ppm,3月龄肺炎发病率由28%降至11%。

此外,可考虑在出生后7日龄起,每周肌肉注射一次维生素A(羔羊5万IU,犊牛10万IU),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完整性,增强局部免疫力(Expertise: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五、综合管理:从“单点应对”到“系统防控”

防寒保暖与疾病防控不能割裂。国家《“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健康养殖、精准防疫、环境友好”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这意味着,养殖户需建立从产前准备到产后护理的全流程管理机制:

1. 产前准备:提前检修产房,储备干燥垫料、保温灯、初乳储存瓶;
2. 产中监护:确保母畜顺利分娩,及时清理幼畜口鼻黏液;
3. 产后0–72小时:重点保温、足量初乳、脐带消毒(7%碘酊);
4. 7日龄后:逐步引入优质开口料,训练采食,促进瘤胃发育;
5. 日常监测:每日观察精神、食欲、粪便、呼吸,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当地通过“合作社统一供料+兽医巡回服务+农户实操培训”模式,2023年冬季羔羊成活率提升至95.8%,犊牛肺炎发生率下降40%。

权威出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部)

保暖是手段,健康是目标

应对严寒季节新生羔羊与犊牛的健康挑战,不能仅靠“多盖一床草”或“多打一支针”。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理解幼畜生理特性,尊重养殖规律,将保温、营养、卫生、免疫等要素系统整合。正如一位扎根草原30年的一级兽医师所言:“养好一头小畜,不在设备多先进,而在细节多用心。”

随着智慧畜牧技术的发展,低成本温湿度传感器、自动补饲器等工具正逐步进入中小牧场。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科学认知与精细管理,始终是降低冬季幼畜死亡率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