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每年产生的秸秆数量惊人,差不多有近10亿吨。以前处理秸秆,要么是直接烧掉,那污染环境可严重了,到处烟雾缭绕的;要么就是简单利用,可经济效益特别低,根本赚不了几个钱。不过呢,现在有了新办法,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搞出了一项超厉害的技术,就像给秸秆安了一把精准的“分子手术刀”,能把秸秆完美地分成三大高价值组分,真正做到“吃干榨尽”。
在最近举办的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中农秸美的联合创始人臧立华教授介绍说,他们公司的“创新高活性酶解聚秸秆木质纤维素三组分分离”技术,简直就是破解农业废弃物难题的“金钥匙”。在安徽宿州,中农秸美建的2万吨级原料产业化示范线,已经稳定运行好一阵子了,产线运行得顺顺当当,产品在市场上也特别受欢迎,经济效益也得到了验证。
2025年4月,天士力集团给中农秸美投了战略资金,还带来了智能制造和产业经验,帮着中农秸美在产业化拓展上大步向前。现在,中农秸美正打算借鉴宿州基地的成功经验,在陕西杨凌建新的产业园区,把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大规模复制推广,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创新方案。
中农秸美能取得这样的成果,靠的是独创的“四级酶解”核心技术体系。以前传统处理秸秆,只能实现低价值转化,利用率特别低。可这项技术不一样,它能把水稻、小麦、玉米等九大主要农作物和植物的秸秆废物全部分解,100%转化成纸浆纤维、莱赛尔纤维和可溶解黄腐酸这些高价值的工业产品,真正做到了零废弃、低耗能、高值化利用。而且,在研发过程中,还借助了AI技术,这可比传统试错法高效多了,能节省好多实验验证样本,突破了实验耗时长、效率低的瓶颈,让酶制剂的稳定性和活性大大提高,能应用到更多地方。

这项技术在环保方面优势特别明显。传统化学工艺因为环保限制,根本拿不到排污许可证,可中农秸美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就没这个问题,在政策上占了很大优势。到现在,中农秸美已经申请了好多专利,把酶分子改造、生产工艺、设备这些环节都保护起来了,给技术创新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2025年3月,经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专家鉴定,这项技术被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还被夸是“生物质精炼的中国方案”。
中农秸美在安徽宿州建的2万吨级原料产业化示范线,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现在正朝着从1到N的规模化复制阶段迈进。跟传统用化学法制备纸浆比起来,这项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能耗降低了70%,水耗减少了80%,特别绿色环保。臧立华教授说,要是建一个12万吨原料标准化酶催化降解秸秆智能化工厂模块,占地也就100亩左右,能形成一个标准化模块园区,收储半径在50 - 100公里,预计一年能生产7.2万吨生物基纤维产品和4.8万吨可溶性黄腐酸产品。这个规模进行推广特别合适,能源消耗少,收储半径合理,物料平衡好,建设规模也合适,投资效益还高。
从市场前景来看,也特别让人期待。现在全球都在禁限塑,还有“双碳”目标,纸浆模塑制品的需求增长得特别快。2022年全球纸浆模塑包装市场规模有51.11亿美元,可对超过1400亿美元的塑料食品包装替代空间还很大,渗透率才3.5%。国内市场也一样,2022年纸浆模塑市场规模154亿元,塑料食品包装市场规模达3856亿元,纸浆模塑渗透率只有4%,未来替代空间特别大。而且我国还是纸浆进口大国,2022年进口了大概6500万吨不同纸浆,中农秸美的生物基纤维有望替代进口纸浆,解决我国纸浆短缺的问题。臧立华教授还说,他们生产的生物基纤维成本比化学纸浆低30%以上,市场竞争力很强。
中农秸美对产业化路径也有了清晰规划。在“十五五”期间,打算以国家农高区为起点,用模块化复制的方式,在全国建几十个酶解秸秆产业基地,一年处理秸秆近千万吨,和纸制品公司、纺织工厂、有机肥企业一起打造“就近收储 - 酶解加工 - 下游转化”的闭环,把物流成本降低15% - 20%,构建一个覆盖国内主要产区的绿色循环经济网络。从全球来看,这项技术也很有战略意义。随着全球制浆造纸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木浆进口量占比在纸浆消耗量里都快到50%了。中农秸美的技术不仅能缓解进口依赖,还能为中国生物制造技术“出海”打下基础。他们还计划在海外资源丰富的地方,用“技术 + 装备 + 标准”的集成方案建数智化生产基地,推广芦竹等高纤维植物种植,布局全球绿色支柱产业,用海外产能满足国内需求。
从传统化学法的高污染、高能耗,到合成生物法的绿色、高效,中农秸美带来的不只是技术革新,更是整个产业逻辑的重塑。等“十五五”期间产业基地都建好了,这项绿色技术肯定会在更广的地方发挥作用。中农秸美“三组分分离”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开创了生物制造新路径,给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这样的技术创新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都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