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年一胎,出栏得等大半年,现在科学养殖实现‘两年三产’,出栏率翻了近一倍,今年光卖羊就多赚24万元。”11日,青海省海西都兰县香加乡科学图村牧民才仁扎西一边悠然地放牧,一边兴奋地说着。
走进都兰县香加乡科学图村,这里新一批的藏羊高效养殖试点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养殖户才仁扎西的家庭牧场里,母羊和羔羊被精确地分栏饲养着,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戴着醒目的红色耳标,仿佛是它们独特的“身份证”。
藏羊养殖,向来是都兰县的传统优势畜牧业。然而在过去,受传统养殖观念和技术的束缚,普遍采用“一年一产”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繁殖效率低下,出栏周期漫长,牧民增收也常常遭遇“天花板”,难以有更大的突破。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都兰县农牧局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农技推广技术专家,联合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的专家团队共同攻关。他们针对藏羊的品种特性,精心制定了专属的养殖繁殖方案。在母羊妊娠后期与泌乳期进行精准补饲,为母羊和羔羊提供充足的营养;羔羊2个月断奶后,强化营养供给,让它们快速生长,4个月体重达到35kg以上就可以出栏。这套技术方案成效显著,不仅让母羊年均多繁育1 - 2只羔羊,羔羊的成活率也超过了95%,还大幅缩短了养殖周期。

“为了让养殖户彻底打消顾虑,农牧部门可是下了大功夫。”都兰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首席专家郭正朴介绍说,农牧部门不仅为试点户免费发放补充饲料,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技术人员还从配种、产检到羔羊护理,提供全流程的技术指导。有了这些支持,牧民养羊更加安心,增收也更有保障。如今,“两年三产”的高效养殖模式已经在周边3个牧民合作社成功推广,直接带动200多户牧民实现了增收,为高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藏羊方案”。
都兰县在推动藏羊养殖提质增效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生态保护。他们根据草场的承载能力,科学地划定养殖规模,全面推行“划区轮牧”制度。将草场精准划分为冬、夏两季牧场,让牧草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生长。如今,牧区草场的植被覆盖率较往年提升了12%,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香加乡畜牧兽医站站长方有军表示:“我们通过高效养殖技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养殖收益的双提升,解决了传统散养‘靠天吃饭’的难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效养殖技术替代了传统的“无节制散养”,采用“划区轮牧+补饲结合”的模式,避免了草场被过度啃食,促进了牧草的再生,形成了“养殖 - 草场恢复”的良性循环,有效减少了沙化的风险。
据都兰县农牧部门的统计,今年以来,都兰县藏羊的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5%,出栏周期平均缩短了3个月。牧民人均来自藏羊养殖的收入突破了1.8万元,较传统养殖模式下增长了近40%。这一系列的数据,充分证明了科学养殖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潜力。都兰县的藏羊养殖,正朝着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