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餐桌 中国筑牢大国粮仓的三大关键支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我国夏粮产量创历史第二高,早稻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秋粮收获已过六成——这一连串亮眼数据背后,是一场贯穿“产、储、销”全链条的系统性变革。从四川眉山的高标准农田,到中储粮的智能气膜仓,再到中粮的精深加工线,中国正以科技与制度双轮驱动,构建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

从田间到餐桌 中国筑牢大国粮仓的三大关键支撑

产好粮:高标准农田重塑农业生产力

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稻收刚毕,菜苗已绿。这片实行稻菜轮作的高标准农田,路成网、渠相连、地平整,无人机在空中飞防,大型农机在田间穿梭。种粮大户巫志祥的2000亩水稻今年亩产达1400斤,较去年再增100斤。“小田改大田后,农机能进得来、转得开,效率翻倍,成本反降。”他说。

这并非个例。全国已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成为粮食稳产高产的“压舱石”。其核心在于“三良”协同:**良田、良种、良机**。

以巫志祥种植的“川种优3607”为例,这一优质高产杂交稻品种,不仅抗倒伏、耐高温,还适配机械化作业,亩产潜力较传统品种提升15%以上。与此同时,大马力拖拉机、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收割机等先进装备加速普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良种覆盖率超96%,标志着中国农业正从“靠天吃饭”迈向“靠技吃饭”[1]

储好粮:智能技术织密粮仓“安全网”

“种得好”还需“储得稳”。粮食收获后若储存不当,每年损耗可达5%—8%。为守住这“最后一公里”,中国粮仓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

在中储粮眉山直属库,36座仓房内布设上百个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粮温并上传至智能管控平台。保管员曾煜晨介绍:“一旦某点粮温异常,系统自动预警,我们可立即启动空调控温或智能通风,防止霉变和虫害。”

更前沿的是成都新津直属库的**气膜仓**。这种新型粮仓采用高强度膜材覆盖,气密性极佳,配合氮气气调技术,可有效抑制害虫与微生物活动。据仓储负责人吴晓光介绍,相比传统浅圆仓,气膜仓氮气作业成本降低30%,综合能耗减少10%,且每个仓布设350个测温点,实现毫米级粮情监控[2]

目前,全国具备低温或准低温储藏能力的仓容已达**2.2亿吨**,较“十三五”末增加7000万吨。从“苏式仓”到平房仓、浅圆仓,再到气膜仓,粮仓的迭代史,正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跃升的缩影。

从田间到餐桌 中国筑牢大国粮仓的三大关键支撑

销好粮:精深加工让“好粮”变“好饭”

粮食安全不仅是“有粮吃”,更是“吃得好、吃得安全”。在中粮(成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大米上市前需经过一道特殊“考试”——由品评师进行盲测,从气味、外观到适口性逐项打分。

“不同地区消费者对米饭软硬、黏性偏好不同,我们要根据数据定制产品。”品评组长李琴说。通过这套体系,中粮开发出适合川渝的软糯米、适合北方的筋道米,实现“一地一策”精准供给。

在生产线上,原粮经清理、去壳、色选、抛光后,由机械臂自动打包,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满足整个西南地区需求。公司总经理谢小龙强调:“我们要做到品牌有高度、品质有强度、价格有温度,让好米不贵,真正服务百姓餐桌。”[3]

这种从“原粮”到“商品”的转化,正是农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扶优培强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链主”,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全链条协同,方能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安全不是单一环节的胜利,而是全链条的系统工程。高标准农田夯实“产”的基础,智能粮仓筑牢“储”的防线,精深加工打通“销”的通道——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当前,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加剧,极端气候频发,中国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指引,不仅实现了粮食产能的稳步提升,更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扩展、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的背后,是无数农技员、保管员、品评师和产业工人的默默坚守,更是国家对“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庄严承诺。

当眉山的稻田再次泛绿,当气膜仓里的大豆静静沉睡,当一袋袋大米驶向千家万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丰收的景象,更是一个农业强国的底气与自信。


资料来源

[1]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4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机械化水平公报》

[2] 资料来源:中储粮集团《气膜仓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报告(2024)》

[3] 资料来源:人民网《从田间到餐桌:中国粮食安全的全链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