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青海:三江集团振兴发展的奋进号角

盛夏时节,青海大地草原如茵、田野似锦,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一场聚焦国有农牧企业振兴的关键会议——青海省三江集团振兴发展大会隆重召开。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亲临现场坐镇指挥,30余家省直部门、有关市(州)、县(市区)的负责人,以及三江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干部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三江集团的振兴发展出谋划策、凝心聚力。

“这既是一次聚焦问题、认领问题的动员会,也是一次化茧成蝶、脱胎换骨的重生会。”青海省委副书记刘奇凡的话语铿锵有力,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全省上下以改革破冰、向深水区挺进的激昂战鼓,传递出坚定不移推动三江集团振兴发展的决心。

会场内,灯光璀璨,气氛既凝重又热烈。这份凝重,源于对三江集团当下困境的清醒认识。作为手握近400万亩土地资源、肩负青海粮食安全与农牧业发展重任的省属国有大型农牧业企业,三江集团本应是行业的领军者,然而如今却面临着经营活力不足、龙头引领作用弱化的严峻挑战。而这份热烈,则源自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助其改革破局”的坚定决心。从开展穿透式调研形成问题清单,到量身定制政策支持;从出台《关于支持三江集团改革发展的意见》,到召开此次高规格会议,每一步都彰显着省委省政府对这家国有农牧“长子”的特殊关怀与殷切期望。

三江集团拥有近400万亩土地资源,产业覆盖青稞、油菜、马铃薯、草种种植,牛羊养殖以及淀粉深加工等多个领域,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产业基础坚实稳固,品牌基础良好深厚。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三江集团经营状况不佳,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大型国有企业的地位不相匹配,存在资源分散、机制僵化、管理松软、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企业前进的步伐。

“治病先把脉,解题先找题。”今年以来,青海省委分管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成立调研组开展了近半年的穿透式调研。调研组先后五次深入三江集团本部及4个基层单位,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会商会,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经过深入把脉问诊和全面体检,概括归纳出14个方面100条问题,形成了《三江集团发展问题清单》,为精准施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三江集团作为传统农牧企业,要实现振兴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拥抱科技、全面创新。”刘奇凡强调,要以“科技 +”和“+ 科技”战略激活三江集团振兴发展的核心动能,将科技融入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会议宣读了《关于支持青海三江集团改革发展的意见》《三江集团百题破解思路》起草说明,海南州、门源县政府负责同志围绕支持三江集团改革发展作了发言,三江集团干部职工代表发表了感言,三江集团主要负责同志作了表态发言。尽管发言角度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一切为了三江好,一切为了三江兴。

在交流讨论中,大家纷纷为三江集团的振兴发展建言献策。解决资源分散问题,就是要整合碎片化的土地和养殖资源,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这是现代农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延长产业链,提升科技含量,就是要把青稞、油菜、马铃薯等原材料变成高端产品,这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一个个难题被摊在明处,一个个破局思路在智慧的交融中逐渐清晰;一个个制约产业升级的壁垒摆在眼前,一个个创新方案在观点的激荡中逐渐成型。

“当前三江集团正处于转型升级、改革攻坚的紧要关头,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打造青海省以及青藏高原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团’的发展愿景,这既是战略指引,更是时代考题。”三江集团党委书记姜弘表示,将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决心推进产业升级,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化体系;以脱胎换骨的决心深化改革,全面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聚集英才,构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高地。

其华加是三江集团牧草良种繁殖场公司一分公司的一名职工,作为“牧场三代”,他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一线城市发展,但源于对“祖国需要处,便是奋斗地”的深刻认同,他毅然回到了基层牧场。“从最初对田间管理无从下手到主动跳出舒适区,这几年,凭借着对农牧生产工作的热情,我从‘象牙塔’里的学生成长为‘沾泥土’的农垦人。未来,我将继续以老一辈牧场人为榜样,用个人所长、专业所能,服务企业振兴发展。”

三江集团振兴发展的大幕已然拉开,但改革攻坚的硬仗才刚刚打响。这份矢志改革的坚定决心,正强烈释放着国企深化改革的鲜明信号。那些承载着期待的美好愿景,终将在全体三江人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中,一步步照进现实,书写出青海国有农牧企业振兴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