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骄阳似火,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的京西稻集中种植区域,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稻浪翻滚。就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稻田之上,一架小型无人机腾空而起,不时精准地投掷下一个又一个棕褐色的小球。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球,实则藏着“秘密武器”——水稻二化螟的天敌赤眼蜂。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农业科学研究院携手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市巨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京西稻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无人机飞防专业化统防统治行动。
京西稻,作为北京市的特色作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其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淀区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常乐村、永丰屯村、上庄村等地,总面积约2000亩。此次针对京西稻开展的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工作,主要采用了无人机喷洒生物药剂和释放天敌昆虫的创新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京西稻首次运用无人机释放天敌昆虫,开启了绿色防控的新篇章。

那些从无人机上投下的棕褐色小球,直径约2厘米,虽外表平凡,却内有乾坤。北京市巨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刚平介绍道,这个小球是特制的球型放蜂器,设计巧妙,一面重一面轻,恰似“不倒翁”,能够始终保持有细缝的一面朝上,为赤眼蜂的释放提供了便利通道。每颗小球内都装着一张蜂卡,上面密密麻麻地附着着大约3000头赤眼蜂。这些体型微小、不足1毫米的赤眼蜂,一旦被释放到田间,便会迅速行动起来,寻找水稻二化螟的卵块,并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中,从而实现“以虫治虫”的神奇效果。此外,球型放蜂器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制作,大约60天便可在稻田内自然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真正做到了绿色防控。
稻螟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蜂,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卵具有极佳的寄生作用。通过在水稻田间释放稻螟赤眼蜂,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害虫的繁殖和危害。在释放稻螟赤眼蜂之前,工作人员会先对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时间进行初步调查,分别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产卵高峰期前3天放蜂。以北京京西稻为例,一般在7月底至8月初释放一次,每亩放置约2万头稻螟赤眼蜂,分7个点放置,每点约3000只蜂。借助无人机,工作人员能够将装好卵卡的防水蜂巢均匀地放置在这7个点上,既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又能有效控制水稻害虫,成为水稻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工作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海淀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郑禾表示,多年来,海淀区农业始终秉持绿色、科技的发展理念,在京西稻种植以及病虫害管理方面,积极引进专业的科技社会化服务,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工作。连续多年在京西稻病虫害防治中采用无人机飞防技术,并不断将这一技术扩展应用到玉米、果树等其他农作物上。
北京市植保站副站长郭喜红也强调,京西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种好京西稻离不开生物防治的先进技术和统防统治的先进理念。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将新模式、新技术、新理念与京西稻的种植深度融合,推动北京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京西稻这张特色名片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