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农业转型记:从家庭作坊到千万产值的蜕变

在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每天清晨就开始忙碌。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果粒分类、开壳加工、米壳分离等工序一气呵成。规范的加工区、仓库和晒场,让人很难想象15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家庭小作坊。

从小作坊到标准化生产的转型之路

2009年,梁庆佳申请成立了加工场。回忆起创业初期,他感慨道:“那时候加工方式传统,设备简单,产能很低。最头疼的就是旺季来临,原材料堆满仓库,却因为人手和设备不足,只能眼看着商机溜走。”

转型并不容易。引进自动化生产线需要数百万元资金,加上原材料采购的季节性波动,资金周转压力很大。“我们当时四处奔走,正是银行的及时支持,帮我们渡过了难关。”梁庆佳说。如今,他的公司年产值已超过2000万元,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狮头鹅养殖场的规模化探索

在高要区蚬岗镇,李湛明的狮头鹅养殖场展现了另一种农业转型模式。从事狮头鹅养殖近20年的他,从最初的小规模养殖,发展到如今拥有113.5亩鱼塘、2.1万只种鹅的规模化养殖场。

“养殖业投入大、回款周期长,前期饲料采购就需要大量资金。”李湛明介绍。他创新采用鱼塘与狮头鹅共养的模式,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最近,他获得了邮储银行150万元的授信支持,为扩大养殖规模提供了资金保障。

金融支持助力农业现代化

这些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折射出肇庆农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当地推出的金融支持方案明确提出,要持续扩大畜禽活体抵押贷款覆盖面,开发地理标志产品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

按照规划,到2027年,肇庆涉农贷款将超过1600亿元。金融资源的持续下沉,正在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转型的成功经验

一、标准化生产是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夯实标准化生产这个基础环节。引进自动化加工设备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建立规范的生产流程可确保操作规范统一,减少质量波动;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则是赢得市场信任的关键,这需要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全过程质量监督。

二、产业链延伸是关键

单纯从事初级农产品种植养殖利润有限,必须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将鲜果加工成果汁、果干;拓展电商销售渠道能直接对接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打造特色品牌则有助于提升产品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

三、金融支持是保障

农业转型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可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大型设备的资金难题;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提供灵活的信贷支持能缓解资金周转压力;对成长性好的项目加大信贷投入,可以支持其实现规模化发展。

给农业经营者的建议

要勇于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虽然前期成本较高,但长期看能提升效益;始终把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放在首位,这是立足市场的根本;主动了解金融政策,善用信贷工具解决资金瓶颈;最重要的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避免盲目跟风。

肇庆农业的转型之路表明,只要找准方向,传统农业也能焕发新活力。随着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肇庆的特色农业正在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