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在广元街头嗦过裹着红油、撒着豆芽、淋上秘制花椒油的米凉面,麻香与米香在舌尖炸开。可这碗非遗小吃的“灵魂”,可能就藏在田埂稻子里。

8月底,苍溪县白鹭湖粮油现代农业园区50亩稻田泛着金浪,这里种的“川优1570”是给米凉面、绵阳米粉“量身定制”的特早熟专用稻。8月31日专家“验货”,收割机、脱粒机作业后,数据显示干谷亩产604.12公斤。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的刘文江副研究员常念叨:“这‘川优1570’是个‘急性子’,全生育期110到126天,比普通水稻省近20天,能赶上‘稻 - 药’‘稻 - 菜’轮作,一亩多赚两百多块。”
为啥它能“拿捏”米凉面口感?关键在“筋道”。品鉴会上,专家端着用它做的米凉面,筷子一挑面条晶莹亮白、嚼起来“弹牙”。评审组组长指着数据单说:“它直链淀粉含量高达27.8%,比普通大米高,煮出来不易坨、口感韧。”

广元米凉面非遗传承人张师傅感触颇深。以前做凉面靠运气,从市场随便买米,有时太糯一煮就烂,有时太散没嚼劲。现在有了“川优1570”,米品质稳定,做凉面更踏实。张师傅蹲在灶台边揉着面团,蒸汽里带着碱水香。
其实,米凉面“升级”只是小目标。研讨会上企业代表问:“能做米粉、冻耙吗?规模化种植成本能降多少?”刘文江笑着答:“它加工品质好、出粉率高,绵阳米粉厂已对接,丹棱冻耙反响不错。”
从稻子到美食,藏着四川“天府粮仓”新密码。专家说,“川优1570”能让米制美食产业标准化,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助力。
至于未来,或许有一天,在四川米面馆嗦到的每根面条,都藏着这粒“早熟稻”的野心——用科技让传统味道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