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四平,曾有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光棍屯”——条子河公社红嘴二队。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是:“光棍四五十,干活没分值,牲畜没饲草,家家没粮吃。”因为太穷,村里三分之一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只能夜唱《光棍哭妻》;因为看不到希望,八成村民沉溺于赌博,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改变这一切的核心人物,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年轻人——卢志民。
破局:最早的“包干到户”与随之而来的风波
1968年,当选生产队长的卢志民,做了一件在当时极为大胆的事:他与会计刘洪义偷偷搞起了“农田管理包干到户”。结果立竿见影,当年红嘴二队卖商品粮的人均收入就跃居全公社第一。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探索是要付出代价的。1976年,“基本路线教育工作组”进村,认定他“走资本主义道路”,将他关进牛棚批斗了100多天。红嘴二队的改革尝试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强行割掉。
但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当生产队再次陷入困境时,社员和公社领导都意识到,能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只有卢志民。

创业:三顾茅庐与“沙里淘金”的翻砂厂
二次出山的卢志民,改革之心更加坚定。他力排众议:“让我干,还得按过去的道儿来!”他平掉政治象征意义的“大寨田”,恢复副业队,并决定“沙里淘金”——兴办翻砂厂。
面对全队300多劳动力几乎全是文盲、无一懂工业的困境,卢志民展现了卓越的远见和魄力。他“三顾茅庐”,请来了科班出身的张玉佳,任命他为工业副队长,攻克技术难关。
在动员建厂时,他的话掷地有声:“咱屯穷,国家也不富,要是等、靠、要,一辈子也翻不了身!”创业之初,他们一无所有,连一块铁都靠四处捡,仅有的电机也是白天生产、晚上给社员磨米,一物两用。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这个小翻砂厂第一年就挣了7万多元,掘得了宝贵的第一桶金。
辉煌:从乡村副业到百亿工业巨舰
正是这7万元,点燃了红嘴工业化的星星之火。卢志民带领乡亲们,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将这个小作坊一步步发展成为庞大的红嘴集团。
如今的红嘴集团,已是一家拥有17家分公司、横跨七大行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截至2008年,其总资产已达78.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4亿元,成为四平市无可争议的第一利税和纳税大户,彻底甩掉了“光棍屯”的穷帽子。
卢志民因其卓越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乡镇企业功勋等称号,并作为中共十三大代表,连续四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的传奇经历,是中国乡镇企业波澜壮阔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位基层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