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铜仁茶产业:自动化生产线 + 数字化管理让茶叶品质比肩国际

清晨推开窗,薄雾像揉碎的纱,把武陵山脉间的茶园裹得半遮半掩——这就是铜仁,老天爷好像格外偏心的地方,总把好山好水都往这儿堆。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这些听起来有点拗口的词,在当地人眼里,就是老天爷给的“金饭碗”。

铜仁茶园

沿着山路往上走,不知不觉就钻进了茶园。153万亩茶田铺展开来,像给大山盖了层绿被子,8.5万亩的抹茶原料基地更是透着股生机勃勃的劲儿。难怪有人说,铜仁的茶产业,就像雨后春笋似的,“嗖嗖”地往上冒,透着股挡不住的活力。

茶田景象

要说这茶叶怎么从山里“飞”出去的,还得靠科技这双“翅膀”。你看梵净山脚下的贵茶车间,4条自动化生产线嗡嗡转着,一片片鲜叶进去,再出来就是细腻的抹茶粉,空气中飘着的茶香啊,浓得能让人醉。这里可是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从挑选鲜叶到研磨成粉,全靠机器“把关”,据说连粉的粗细都差不了多少。

数字化浪潮也没落下。就像我之前在纪录片里看到的,现在采茶叶、做包装都用上了AI和数字化。贵茶集团董事长蒙祖德说,“我们用AI和数字化与产线结合,为产品提供了优质高效、全程智控的保障”——这话听着实在,透着股踏实劲儿。其实啊,以前总觉得“科技”离茶园很远,现在才发现,连炒茶师傅都开始用智能温控了,这变化,比春天的嫩芽长得还快。

贵茶车间

梵净山茶这张名片,这些年是越来越亮了。2024年品牌价值听说有45亿多,具体数字记不太清了,但身边做茶叶生意的朋友都说,这几年铜仁茶的名声是越来越响了。就说今年一季度吧,“梵净抹茶”卖得尤其火——接近百吨的货,远销到40多个国家,国内也覆盖了30多个重点城市。有回跟茶商聊天,他拍着胸脯说:“现在客户点名要‘梵净抹茶’,这品质,跟国际大牌比都不落下风!”

但对我来说,最打动人的还是茶农的日子。前几天在印江沙子坡镇,碰到个采茶的大婶,她跟我说,家里5亩茶园,全交给公司管理,一年光分红就能多赚5000多,够给孙子买奶粉了。这就是公司带农户的好处——龙头企业、村集体、茶农攥成一个拳头,好日子才来得实在。德江县也有意思,搞“双品”战略,专门推碾茶生产,村里不少人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回来当技术工人,每月能拿4000多,比外出轻松多了。

从以前的“荒芜田”到现在的“万亩绿”,铜仁的茶产业就像在大山里开了朵花,越开越艳。未来啊,说不定还能飘到更远的地方去。毕竟,这不是一片普通的叶子,它是铜仁人的日子,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就像当地茶农说过的:“这茶,喝着是香的,日子过着,也跟着甜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