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香蕉为何在精品商超中难觅踪迹?

周末去精品商超买水果,不少人会发现:货架上摆的香蕉全是菲律宾、越南、厄瓜多尔进口的,个个个头均匀、外皮金黄,看着就有食欲。可转来转去,想找串贴 “国产” 标签的香蕉,却难上加难。​

国产香蕉为何在精品商超中难觅踪迹?

咱们中国明明是香蕉原产地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香蕉生产国,为啥在自家高端商超里,国产香蕉反倒 “隐身” 了?这背后的门道,得从国产香蕉的实力、进口蕉的优势,还有咱们自己种植的难题慢慢说。​

先说说国产香蕉的 “家底”—— 其实咱们种香蕉的实力一点不弱。作为世界上最早种香蕉的国家,我国香蕉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 500 万亩左右,产量每年都超千万吨。就拿 2022 年来说,全国香蕉产量就有 1177.68 万吨,这个数可不小。​

不过咱国人也爱吃香蕉,2022 年全国消费总量差不多 1300 到 1400 万吨,产量不够的部分,就得靠进口补,每年要进口 160 到 180 万吨。但别以为进口蕉占了大头,算下来,国产香蕉还是占消费总量的八成以上。平时咱们在农贸市场、菜市场或者街边水果摊买的香蕉,大多都是国产的,只是没进精品商超而已。​

国产香蕉为何在精品商超中难觅踪迹?

那为啥精品商超里难寻国产香蕉的踪影?首先是定位不匹配。精品商超主打高端、高品质,进口香蕉刚好符合这个需求。你看进口蕉的品种多丰富:超甜蕉、超糯蕉、皇帝蕉、有机香蕉,还有少见的火山甜蕉、红皮香蕉,口感各有特色,卖相也新颖,能满足消费者尝鲜、追求高品质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进口蕉不仅品种多,价格还更有优势。这可不是因为进口货 “便宜”,而是人家的种植、运输全是规模化、工业化运作。像菲律宾、厄瓜多尔这些香蕉出口大国,还有近几年起来的越南,种香蕉都是大片大片的规模化基地,土地和人工成本比咱们国内低不少,从源头就把成本压下来了。再加上成熟的全球物流,哪怕漂洋过海过来,到岸价还是比国产蕉有竞争力。​

而且进口蕉的 “标准化” 做得特别好。从采摘、分级、包装到运输,每一步都有严格流程:香蕉个头得均匀,弯曲度要好看,成熟度得一致,最后摆上货架的,几乎没有歪瓜裂枣。精品商超就喜欢这种稳定、品相好的货源,能保证货架美观,也减少损耗。​

国产香蕉为何在精品商超中难觅踪迹?

反观咱们国产香蕉,不是咱没努力,实在是受了不少 “委屈”。首先是气候和病虫害的影响。咱们的香蕉主产区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这些地方虽然适合种香蕉,但容易遭台风、寒潮,一受灾产量就不稳定。更头疼的是 “香蕉癌症” 巴拿马病,好多老产区都被这病害逼得不得不换地方种。​

其次是成本太高。这些年国内土地租金、人工费用一年比一年涨,蕉农种香蕉的利润越来越薄。不少人算了算账,觉得种香蕉不如种其他经济作物划算,要么转种,要么干脆不种了。​
还有就是标准化和品牌化没跟上。国内大多是散户种植,没有统一的采摘、包装、分级标准。香蕉摘下来后,运输中容易磕碰、烂果,损耗率高,物流成本也跟着涨,最后到市场上,价格没优势,品相也比不过进口蕉。​

不过大家也别担心国产香蕉的未来,它其实有进口蕉比不了的优势。比如新鲜度 —— 国产蕉运输距离短,摘下来很快就能到消费者手里,吃着更鲜;还有品种多样性,云南的花香蕉、苹果蕉,口感独特,这是进口蕉没有的。只要咱们在种植技术、标准化管理、品牌建设上多下功夫,把损耗降下来,把特色打出去,说不定以后在精品商超里,国产香蕉也能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