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冷凉蔬菜如何撬动乡村振兴?青海新街乡427公顷实践给出答案

西河的水声混着收割机的轰鸣,贵德县新街回族乡的田埂上,蒜苗特有的辛辣味被风卷着往鼻子里钻。8月25日清晨,鱼山村村民马玉良蹲在自家地头,手指掐住蒜苗根部轻轻一掰,脆响之后,一捆带着泥土清香的蒜苗就落进筐里。他抬头望了眼远处连成片的绿色,心里盘算着:今年种了8亩蒜苗,按地头价每公斤2.6元算,这一茬就能挣3万多块。

三年前,马玉良还在西宁的建筑工地扎钢筋。那时候他怎么也想不到,家门口这片曾被视作“只能种青稞”的冷凉旱地,如今成了金窝窝。变化始于2022年,新街乡党委书记杨海龙带着农业专家把全乡海拔2200米到2800米的坡地测了个遍,发现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的气候条件,恰好是冷凉蔬菜最爱的生长环境。

乡政府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土”。37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砸下去,9个村的撂荒地里,推土机把零碎坡地改成3米宽的梯田,每块地都埋了滴灌带。上卡力岗村老支书韩福贵记得清楚:“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手机一扫码,水肥顺着管子就进了根须。”

新街回族乡改土后的梯田

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提升到3.2%,这串数字背后,是乡政府连续三年的“去药还田”行动。农技站站长李积录带着农户用苦参碱、除虫菊素替代化学农药,106.67公顷基地通过有机认证的那天,检测员特意把土壤样品装进玻璃罐,说“这土现在能直接捏成团”。

品种选择藏着巧思。乡政府不是简单发种子,而是让青海青青高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带着订单来。公司负责人吴允乐摊开市场报告:“红笋在长三角供不应求,贡菜干制品出口价每吨1.8万元。”于是143.2公顷红笋、73.33公顷贡菜的布局就这么定了,连荷兰豆的种植面积都精确到亩——因为盒马鲜生只要7 - 9厘米长度的嫩荚。

新街回族乡的蔬菜种植地

育苗基地的智慧大棚成了全乡最热闹的地方。11栋日光温室装着传感器,技术员马晓龙的手机屏幕上,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实时跳动。去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棚内温度骤降到5℃,系统自动启动补光灯和热风机,500万株菜苗毫发无损。这个细节让农户彻底服了气,今年育苗订单比去年多了一倍。

最让农户安心的,是“兜底价”机制。吴允乐的公司和农户签协议:红笋地头价低于每公斤1.5元时,公司按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高时,农户可选择自行销售。去年有个山东商贩想压价,农户直接把菜拉到了公司仓库。那天吴允乐在抖音开了直播,3小时就卖掉20吨红笋,评论区全是“高原蔬菜真脆生”。

产业链的延伸在麻吾村的加工车间里看得见。脱水蔬菜生产线嗡嗡作响,40吨贡菜鲜菜经过清洗、划条、烘干,变成12吨贡菜干。女工马秀花把烘好的贡菜干装进铝箔袋,顺手往电子秤上一放——每袋200克,误差不超过2克。这些贡菜干将出现在上海久光超市的货架上,标价每袋38元。

新街回族乡的蔬菜加工车间

冷链运输车开出仓库时,司机老马会特意绕到上卡力岗村接几个人。秋收季每天有150人次在家门口打工,47岁的马阿乙舍最积极:“摘蒜苗按斤算钱,手脚快的每天能挣180元,比挖虫草稳当。”她儿子在拉萨读大学,今年学费就是靠暑假摘蒜苗挣的。

品牌打造的故事发生在2023年冬天。乡政府带着“鱼山蒜苗”参加广州农博会,展位隔壁是云南的玫瑰饼。青海展台前,厨师把蒜苗切成段,用牦牛肉一炒,香味飘出十米远。那天“鱼山蒜苗”接到200吨订单,杨海龙连夜给农户群发消息:“蒜苗价格涨3毛,抓紧采收!”

现在的新街乡,427.13公顷露地蔬菜像调色盘一样铺在山谷里。清晨的露水挂在荷兰豆的嫩荚上,贡菜地里的工人哼着“花儿”小调,红笋的叶片在风里翻起银色背面。杨海龙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黑油油的土攥成团:“冷凉资源是老天爷给的饭碗,但怎么端稳这碗饭,得靠我们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远处,刚建成的蔬菜交易市场正在打地基。明年这里将建起电子拍卖大厅,农户的二维码贴在蔬菜筐上,扫码就能看到种植地块、施肥记录、检测报告。马玉良已经想好,到时候要把自己的8亩蒜苗做成“可追溯”产品,“让城里人知道,高原上的每一根蒜苗,都是喝着雪山水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