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秋季节,台风都是我国南方甘蔗主产区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强风暴雨不仅导致甘蔗大面积倒伏,还可能引发田间积水、病虫害滋生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对糖料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灾后并非束手无策。通过科学、及时的补救措施,蔗农完全有可能将损失降至最低,甚至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本文将依据农业农村部的官方指导意见,并结合一线科研专家的实践经验,系统梳理甘蔗灾后恢复的关键路径。

一、紧急排水散湿:抢救根系的生命线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往往使低洼蔗地形成内涝,这是灾后最紧迫的威胁。甘蔗根系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因缺氧而腐烂,直接导致植株死亡。因此,灾后第一要务是“排水散湿”。
具体操作上,应立即组织人力,全面清理蔗田内外的排水沟渠,疏通被泥沙、杂物堵塞的出水口,必要时可新开挖临时排水沟,以最快速度排除田间积水。同时,修复被冲毁的田埂和道路,确保后续田间管理作业能够顺利进行。农业农村部在《甘蔗台风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中明确强调,及时排水是减少根系损伤、促进其恢复活力的首要步骤。广东农垦在针对垦区农作物的灾后指引中也反复重申了此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二、科学扶正培土:重塑植株的支撑力
对于倒伏但未折断的甘蔗植株,及时扶正是恢复其正常生长的关键。根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在海南儋州、临高等地的现场指导经验,扶正工作必须在灾后2天内完成,时间拖得越久,植株恢复的难度越大。
扶正时,应小心地将倒伏的蔗株扶起,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扶起后,立即进行培土,用土壤将蔗蔸周围压实,以稳固根系。对于植株较高的甘蔗,可采用竹竿、绳子等材料进行捆绑固定,形成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捆绑物不宜过紧,待植株恢复生长约15天后,应适时解开,以免影响其正常发育。对于已被强风折断的甘蔗,则应及时清理出田,一方面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另一方面,这些断茎还可作为秋植蔗种加以利用,变废为宝。

三、强化病虫鼠害防治:阻断次生灾害链
台风过后,甘蔗叶片破损,植株整体抗性下降,极易成为病菌和害虫的侵袭目标。同时,倒伏的蔗田环境也为鼠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觅食场所,鼠害风险陡增。
对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策略。一方面,要结合后续的追肥作业,利用无人机等高效植保器械,对蔗田统一喷施一次广谱性防病药剂,预防赤腐病、梢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立即在蔗田四周投放杀鼠毒饵,开展集中灭鼠行动,防止鼠害对倒伏甘蔗造成进一步破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在指导救灾复产时,将此项工作列为阻断次生灾害链的核心环节。
四、精准补充营养:激活植株的再生力
经历台风侵袭后,甘蔗根系受损,吸收养分的能力显著减弱,极易出现脱肥现象,影响其恢复生长和糖分积累。因此,科学补肥是灾后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
传统的根部施肥方式在根系受损的情况下效率较低。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的专家建议,可采用无人机叶面喷施的方式,快速为植株补充营养。喷施的肥料以速效性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为主,既能迅速缓解脱肥症状,又能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和光合作用能力,有效促进生长恢复。这种精准、高效的补肥方式,体现了现代农业技术在灾后应急管理中的巨大价值。
五、长远之计:构建韧性农业体系
灾后补救固然重要,但“防患于未然”才是根本之道。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正着力于从品种和农机两方面提升甘蔗产业的抗灾韧性。一方面,加快选育抗倒伏、耐涝渍的甘蔗新品种;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研发和推广适宜机收的甘蔗种植模式,从根本上降低台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例如,在台风来临前及时剥除甘蔗下部老叶,不仅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还能有效减少风阻,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这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面对台风造成的甘蔗倒伏灾害,蔗农应遵循“排水先行、扶正固本、防病治害、精准补肥”的十六字方针,争分夺秒地开展科学自救。在政府技术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指导下,通过这套系统化的补救措施,完全有能力将灾害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