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风,鬼见愁”,这句流传于南方稻区的农谚,道出了“寒露风”对晚稻生产的巨大威胁。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正值南方双季稻区晚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期,此时若遭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22℃(粳稻)或23℃(籼稻)的低温天气,极易导致水稻授粉受精不良,造成空秕粒增多、结实率下降,严重时可致减产三成以上。面对这一“卡脖子”灾害,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防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益的关键一环。本文将依据国家权威技术指南,并结合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的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寒露风的应对策略与核心技术。
精准预判:防御寒露风的第一道防线
有效的防御始于精准的预警。农户应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寒露风预警信息,并结合田间水稻的生育进程进行综合判断。晚稻对寒露风最敏感的时期是始穗期至齐穗后5天内。因此,在9月中下旬,应定期观察田间稻穗的抽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每年都会在关键农时发布《南方水稻防寒露风技术指导意见》,为各地提供科学依据。该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提前落实防御措施”。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南方水稻防寒露风技术指导意见》

核心措施:灌深水与叶面调控的双重保障
一旦寒露风预警发布,必须争分夺秒采取行动。其中,灌深水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物理保温措施。其原理在于,水的比热容大,在夜间降温时能缓慢释放白天吸收的热量,从而减缓田间温度下降速度,为稻穗营造一个相对温暖的小环境。
具体操作上,应在寒露风来临前1-2天,将稻田水层加深至8-10厘米。待寒露风过程结束、气温回升后,应及时排水露田,以增加土壤氧气,促进根系活力恢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多年试验表明,在寒露风期间实施深水灌溉的田块,其结实率比未灌深水的对照田块平均高出8-12个百分点。资料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寒露风对晚稻结实率的影响及防御技术研究》
与此同时,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重要的化学调控手段。在寒露风来临前2-3天,可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能迅速补充植株磷钾营养,增强细胞壁韧性,提高抗逆性;芸苔素内酯则能调节植株内源激素平衡,缓解低温胁迫。江西省上高县的种粮大户李建国连续三年采用“深水+叶面肥”组合拳,其晚稻在遭遇寒露风年份仍能保持85%以上的结实率,稳产效果显著。资料来源:江西省上高县种粮大户李建国田间管理实践案例
源头预防:品种选择与合理施肥的长远之策
除了应急防御,从生产源头规避风险同样重要。首要策略是选用生育期适宜、抗寒性较强的晚稻品种。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每年都会发布《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目录》,其中会标注品种的抗寒性等级,农户应优先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抗寒品种。
其次,科学的肥水管理是培育健壮植株、提升自身抗逆能力的基础。在晚稻生长中后期,应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贪青晚熟,从而增加遭遇寒露风的风险。应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能有效促进茎秆健壮、增强抗倒伏和抗寒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的推广研究员强调:“‘壮秆’是抗寒的关键,而钾肥是壮秆的核心。”权威出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晚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灾后补救: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若寒露风已经造成危害,也并非束手无策。灾后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首先,立即排水晒田,改善根际环境,防止根系早衰。其次,可追施少量速效氮肥(如尿素3-4公斤/亩),并配合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未受害或受害较轻的穗粒灌浆,挽回部分产量。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因受冻植株抗性下降,易感纹枯病、稻曲病等,需及时防治。
最后,应对寒露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套涵盖“预警-防御-预防-补救”的系统工程。通过将国家权威技术指南与本地化实践经验相结合,广大农户完全有能力将这一气象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牢牢守住“米袋子”的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