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街道“五个提升”绘就和美乡村:厕所污水垃圾村貌文明全链条升级

老张,你家厕所的抽粪电话还留着吧?昨天街道又发了一张服务卡,说24小时有人接。”9月24日一大早,温泉街道东石桥村村民张桂香把刚从文化广场领到的《户厕管护连心卡》塞进老伴手里。卡片正面印着“报修、抽粪、维修”三个号码,背面是一句顺口溜:“小厕所,大民生,按一下,服务到。”

这句顺口溜,是温泉街道今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个提升”行动中最接地气的一幕。从年初开始,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海滨就把“厕所革命”写进任务清单:户厕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地方处理。东石桥村试点“厕所管护110”,村民扫码报修,平台30分钟内派单,维修师傅李长海骑着电动三轮,车斗里装着统一配发的密封胶圈、排气管、防臭阀,一趟就能把问题解决。截至9月中旬,街道已累计抽粪1.8万车次,维修户厕326座,群众满意率98.7%。

温泉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场景

厕所不臭了,污水也得跟上。在后官庄村口,新修的灰色污水管网沿着巷口蜿蜒进村,家家户户的灰水、黑水通过支管汇入主管,再流入村北新建的日处理30吨一体化设施。村支书李兆坤蹲在出水口,捧起一捧处理后的清水,“闻闻,一点味都没有,COD降到50以下,比城区不少小区都干净。”这套设施采用A²/O+人工湿地工艺,总投资187万元,其中区级补助120万元,街道配套67万元。为了让村民看得懂、管得牢,街道邀请区生态环境分局工程师刘倩倩每月一次现场教学:如何观察曝气池气泡、怎样判断湿地植物长势。村民轮流当“民间河长”,发现问题拍照上传微信群,运维公司2小时内到场。半年下来,设施稳定运行,下游河沟重新长出了水草,傍晚常有白鹭落脚。

污水有了去处,垃圾也得分类。温泉街道把“户分类、村收集、街道转运、区处理”的闭环体系拆成一张流程图,贴在每个垃圾收集点。早上7点,前圬村村民宋秀兰把厨余垃圾倒进绿色桶、其他垃圾倒进灰色桶,再把有害垃圾放进红色小盒,等着保洁员赵吉兰上门称重积分。积分能换油盐酱醋,也能抵水费。赵吉兰把满桶垃圾拉到村口暂存点,街道环卫公司压缩车每天两趟清运,厨余垃圾直送区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24小时变成有机肥,再回到果园菜地。今年街道投入50万元,新建8座垃圾分类亭、3座厨余垃圾阳光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连续12个月保持100%。

温泉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场景

村容村貌的“面子”也得补妆。45个村庄同步启动“微景观”竞赛,每村至少打造一处口袋公园、一条花境小巷。西石桥村把废弃砖窑改成“窑洞咖啡”,门口种满粉黛乱子草,国庆长假7天吸引游客1.2万人次;南旺村用旧磨盘、老石槽垒出“时光花园”,村民自发捐出200多盆多肉,村头荒废多年的老井台成了打卡点。街道农办请来山东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团队做顾问,一棵树的朝向、一块石头的摆放都反复推敲。绿化覆盖率从19%提升到23%,春天看花、夏天赏叶、秋天摘果、冬天有绿,四季有景成了村民的新骄傲。

最让干部头疼的,是改变村民旧习惯。温泉街道把“街巷长”“积分制”写进村规民约,每条巷子推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当“巷长”,门口挂牌、责任上墙。东埠村82岁的老党员张可成每天戴着红袖章转三趟,“谁家门口有垃圾,我先拍照再敲门,积分表里扣2分,月底张榜公布。”积分与文明户、美丽庭院评比挂钩,连续三个月排名前十的家庭,家门口挂上“红五星”。慢慢地,村民从“站着看”变成“抢着干”,主动扫巷子的多了,乱倒垃圾的少了。街道还组织“乡村夜校”,用方言讲政策、用身边事讲道理,文明新风就这样吹进家家户户。

数字最有说服力:截至9月底,温泉街道累计清理“四大堆”357处,拆除乱搭乱建1.4万平方米,新建小广场、小绿地68处,农村户厕问题动态清零,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垃圾分类准确率从年初的62%提升到94%。更重要的是,群众满意度从去年的86%提升到97%。

王海滨在街道干部大会上算了笔账:50万元垃圾分类、187万元污水设施、120万元绿化美化,加起来不到城区一个楼盘的绿化投入,却让3.6万农村群众直接受益,“这笔账,值!”下一步,街道将引入社会资本,把“窑洞咖啡”“时光花园”串成乡村旅游线路,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傍晚,夕阳洒在干净整洁的温泉街道上,孩童在广场追逐,老人在凉亭下棋,花香混着炊烟升起。一幅“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