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盐碱滩变身青稞粮仓:青海德令哈的生态与丰收双赢路

九月的柴达木盆地,秋阳洒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蓄集乡的土地上,连片的青稞田从绿渐黄,微风里满是麦穗的清香。很难想象,这片如今亩产即将突破 100 公斤的丰收之地,五年前还是牧民口中 “长不出好草” 的盐碱荒滩 —— 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携手,用五年时间破解高原盐碱地治理难题,在海拔近 3000 米的戈壁上,种出了生态与经济双丰收的希望。

成熟的青稞田

荒滩起步:直面高原盐碱地的 “硬骨头”

2020 年,项目组刚抵达蓄集乡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犯了难。苍茫戈壁上,盐碱泛着白霜,稀疏的野草勉强扎根,狂风一刮就卷着沙砾打在脸上;最近的吃饭点在 9 公里外的乡上,买日用品要跑 40 多公里,更棘手的是,这片 1.8 万亩的土地,是出了名的 “不毛之地”,盐碱化严重且地形复杂,地块长度达 150 米、宽度 30 米,地形落差近 50 公分,给治理带来极大挑战。

“盐碱地治理本就是世界性难题,在高原干旱地区更是难上加难。” 项目组组长孔祥国回忆,最初他们联合青海省农科院专家,跑遍山丹马场等有成功经验的地方取经,最终确定了 “先改土、再种植” 的思路 —— 第一步就是让这片荒滩 “活” 过来。

科技破局:一套 “组合拳” 驯服盐碱地

要在盐碱滩种出青稞,改良土壤是核心。项目组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方案,每一步都精准针对高原盐碱地的痛点:先是激光平整土地,把高低落差的地块拉平,避免灌溉时高处缺水、低处积盐;接着深翻土地 35 厘米以上,打破长期板结的土层,让土壤透透气;然后撒上有机羊板粪,改善土壤结构,为后续种植打下肥力基础。

最关键的创新是 “管排结合” 技术。他们在每 75 米处修一道田埂,埂里埋上可调控管道:灌溉时堵住排水口,水就能均匀渗透到土壤里,实现 “以水压盐”;需要排盐时打开管道,含盐的水快速排走,做到 “以排控碱”,彻底解决了地块落差大导致的排灌不均问题。

每年冬季的 “冬灌” 也必不可少。等到天气转冷,项目组会给土地灌 20 公分深的水,再翻土 35 公分,让水分在冻土中慢慢下渗。“次年春天解冻后,土壤湿度刚好,盐分还浮在表层,青稞苗已经扎下根了,不怕盐害。” 孔祥国说,而且灌溉水来自巴音河,是柏树山雪峰融化的清水,没经过工业污染,为青稞生长提供了优质水源。

种植过程中,项目组还坚持生态优先:不使用高残留农药,靠生物防治病虫害;青稞收获后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实行轮作休耕,避免土地 “疲劳”。这套组合拳下来,曾经的盐碱荒滩逐渐有了生机。

青稞种植基地土地改良

丰收答卷:从亩产 35 公斤到 100 公斤的跨越

五年深耕,换来满地金黄。2025 年,这片青稞基地迎来历史性突破 —— 平均亩产预计突破 100 公斤,总产量能达到 700 吨,而项目初期,这里的亩产仅 35 公斤。更值得骄傲的是,基地已完成土地覆绿验收,成功纳入一般农田管理库,意味着这片曾经的生态 “死地”,如今具备了可持续耕作能力,正式成为国家耕地保护体系的一员。

“我们种的‘柴青 1 号’青稞,得益于高海拔冷凉气候和强日照,生长周期长,籽粒饱满、蛋白质含量高,特别适合酿酒。” 孔祥国说,再过半个月,收割机就会进场,收获的青稞将全部运往海东市互助天佑德青稞酒酿造车间,变成醇香的高原美酒。

丰收不仅体现在粮袋子上,更鼓了当地农牧民的钱袋子。企业通过 15 年土地流转承包,给原草场使用者稳定的租金收入;不少牧民像汪永仓一样,从放羊人变成农场工人,学会了操作农机,有了固定工资。“以前放羊一年挣不了多少,现在每月能拿稳定工资,还学了技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汪永仓的话里满是满足。

如今站在德令哈的青稞田边,看着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摆动,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从盐碱荒滩到青稞粮仓,德令哈的故事,不仅是一场农业丰收,更是一次生态治理的胜利 —— 它证明,只要肯下功夫、用对科技,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焕发生机,而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