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禾谷多粘菌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在冬季和早春如何进行识别和生态管理?

一、田间初印象:为何黄花叶病常被误判为“缺肥”?

冬季与早春,麦苗常现黄化,农户第一反应多是“缺肥”。但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所致黄花叶病,其褪绿条纹多自叶尖向叶基扩展,呈梭形或条斑状,且新叶卷曲、心叶皱缩,后期整株矮化、分蘖锐减,与单纯缺氮的均匀黄化显著不同【1】。若仅在排水沟两侧或低洼处点片发生,更需高度警惕病毒病而非肥力不均【2】。

发病麦田景观,黄绿相间病斑远景

二、识别关键期:冬季潜伏与早春显症的“时间窗”

病毒在秋苗期已随多粘菌侵染根部,但气温低于5 ℃时处于休眠状态,田间无症状。12 月下旬至翌年2 月,若日均温稳定在8-15 ℃、土壤湿度大,病毒迅速增殖,3 叶期后新叶即现褪绿条斑;进入返青期(2 月下旬-3 月上旬),病株矮化、根系褐变、须根减少,易与冻害混淆。此时可拔株观察:病株根冠部可见黄褐色坏死,而冻害根色正常但叶片萎蔫【3】。

三、生态管理核心:降低介体活性而非“消灭”病毒

经验提示
多粘菌休眠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10 年以上,化学熏蒸成本高且易破坏微生态。管理重点在于“抑制孢子萌发—减少侵染—促进植株补偿”三环节,实现可持续控病。

1. 品种抗性:黄淮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可优先选用宁麦8号、镇麦5号、仪宁小麦等抗介体品种,其根部木质化程度高,可阻碍多粘菌侵入,病田发病率可降低50%以上【4】。

2. 轮作换茬:与油菜、蚕豆、紫云英等非寄主作物轮作1-2 年,可显著减少介体数量;但需注意,即使停种小麦10 年,土壤中仍可检测到休眠孢子,故轮作后仍需选用抗病品种,不可盲目乐观。

3. 播期调控:将播期推迟至10 月底至11 月上旬,可缩短秋季适宜侵染的“窗口期”。试验表明,晚播7-10 天,春季病株率平均下降18%,且对产量无显著负面影响。

4. 水分管理:冬前及早春避免漫灌,及时清沟排水,保持耕层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可抑制游动孢子扩散。若遇连阴雨,可在雨前撒施草木灰75 kg/亩,提高根际渗透压,减轻多粘菌侵染。

5. 氮肥后移:返青期重施速效氮(尿素8-10 kg/亩)可促进新叶抽生、掩盖症状并提高成穗率;但忌冬前过量施氮,以免提前返青、延长感病期。示范田数据显示,氮肥后移处理区比传统冬前重施区增产9.4%,病指下降22%。

病株叶片症状,黄绿条纹花叶近景

四、示范案例:安徽颍州“迟播+深耕+抗病”集成模式

2024-2025 生产季,安徽颍州建立千亩示范区,采用“抗病品种宁麦8号+播期推迟8 天+深耕25 cm 打破犁底层+返青期追氮10 kg”技术组合,春季病株率控制在4.7%,较习惯对照(21.3%)降低77%;实收亩产582 kg,比对照增产63 kg,增幅12.1%,扣除增加成本后纯收益提高156 元/亩,获农户广泛认可。

五、常见误区与答疑

误区1:“黄花叶病可用多菌灵灌根治愈”。

事实:多菌灵对真菌介体活性低,且病毒一旦侵入植株无法化学根除;盲目灌根既增加成本又可能破坏土壤菌群,得不偿失。

误区2:“只要上季没发病,本季就不会感染”。

事实:多粘菌休眠孢子可长期存活,且随耕作、流水、农机跨区作业传播。建议任何田块都应把抗病品种与播期调控作为常规措施。

六、行动清单:冬早春田间管理“五步走”

  1. 播种前:检测田间前茬病害级别,若病指≥2 级,必换抗病品种并推迟播期。
  2. 播后30 天:巡查出苗情况,对低洼积水点及时开沟排水,每亩撒施草木灰50-75 kg。
  3. 12 月中旬:轻镇压或镇压器顺麦行镇压一次,提高地温、促根下扎,抑制表层孢子活动。
  4. 返青期(2 月底):追施尿素8-10 kg/亩,配施含腐植酸叶面肥,连续2 次,间隔7 天。
  5. 3 月中旬:拔除中心病株带离田外深埋,减少再侵染源,同步记录病株率,为下季播期决策提供依据。

小麦黄花叶病虽难“根治”,却可通过“抗病品种+生态调控+精准肥水”实现可防可控。冬季及早春是阻断病毒扩展的黄金期,抓住识别关键、落实生态管理,既能降低农药投入,又能保障稳产提质。希望本指南能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可落地的技术路径,让麦田在春天真正迎来“绿油油”而非“黄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