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元一斤的高原西瓜!看援藏干部如何改写西藏农业史

在年楚河畔,海拔 3860 米的西藏日喀则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温室大棚里一片生机勃勃。藏族汉子次旺正弓着腰,专注地给西瓜藤授粉,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断滑落。

“以前放牧,也就勉强糊口,现在打理一个大棚,一年能净赚两万多元呢!”次旺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座大棚,见证了他从放牧汉子到种菜“老把式”的蜕变,更是西藏日喀则现代农业在雪域高原茁壮成长的生动缩影。一群跨越山海的援藏人,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托起了万千西藏农牧民的致富梦想。

播种:蔬菜大棚播希望

白朗县、江孜县和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部分乡镇,农牧民世代以种植青稞为主,这里向来有着“西藏粮仓”的美誉。然而,曾经当地群众的餐桌上,却只有萝卜、土豆、白菜这“老三样”。1995 年 5 月,山东第一批援藏干部踏上了这片雪域高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们立下誓言:“一定要让藏族同胞吃上新鲜菜!”

希望的种子从 7 座土坯大棚开始萌芽。山东济南第一批援藏干部从山东寿光引进了西红柿、黄瓜种子,为高原农业播下了最初的希望。2000 年,山东济南第二批援藏干部时文进专程前往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东张村“招贤纳士”,最终打动了种菜“好把式”张际明。张际明带着妻子来到白朗县,开启了在“第二故乡”的坚守与耕耘。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裂了菜叶,一场洪水还冲垮了 30 座大棚,但张际明咬紧牙关重建:“来了就要干出个样!”当第一茬青椒换来收入时,藏族阿妈主动递来酥油茶,张际明红了眼眶:“教会他们技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跨越 3000 多公里,657 名山东援藏干部 30 年持续接力。在白朗县,截至今年 6 月,当年试种的“三分地”已化作 1962 座温室大棚。“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当地流传的这句话,正是深厚山海情谊的生动写照。

扎根:技术革新育新苗

在康马县萨马达乡,海拔 4400 米的连栋温室内,25 岁的拉巴卓玛紧盯着手机屏幕。指尖轻点,滴灌系统自动开启,水流精准地渗入草莓根系。“山东师傅教我们控温、防虫,我现在月工资有 5000 多元!”这位曾经的放羊姑娘,如今已是园区的技术骨干。在她身后,无土栽培的草莓娇艳欲滴。

2016 年,寿光技术员孟德利带着团队进藏,计划在白朗县建设抗风大棚。11 级狂风呼啸而至,员工们攥着卡簧和卡槽,双手磨出血泡,施工队抱怨:“在高原装 1 万米卡槽,简直不可能。”孟德利爬上钢架大喊:“少装 1 米,狂风一来大棚就废了!”4 个月后,狂风再袭,采用 13 级抗风设计的数十座大棚岿然不动。

技术破壁的征程从未停歇。孟德利团队定制防紫外线棚膜,发明皮接、靠接技术解决土壤病害,引进“新羚 2K”西瓜、“中陇椒”等 126 个新品种。此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山东第十批援藏干部李东感慨:“85%的种植户会手机下单种苗,连 70 岁老人都懂病虫防治!”2023 年,返乡青年达瓦罗布拜师寿光农业专家张玉祥和孟德利。“我先跟老师学种植技术,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村民。”达瓦罗布说,“我们还有个专门的育苗棚,从山东买种子自己培育,既节省成本,又能提高种苗成活率。以前种青稞亩收千元,现在一个大棚收入多了十几倍!”他笑着说道。

绽放:产业兴旺富万家

凌晨 5 点,西藏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分拣中心灯火通明。工人将樱桃番茄装入礼盒,这批订单即将发往日喀则市里的超市。工作人员达娃滑动手机,照片记录着沧桑巨变:1998 年援藏干部蹬自行车卖菜的身影,与 2024 年冷链车运送“白朗西瓜”的画面交织。“上半年我们收购蔬菜 20 万斤,销售额达到 300 万元!”他语气自豪。不久前,在康马县,本地生产的车厘子以 120 元/斤的价格售罄。一颗颗高原蔬果,正酿出共同富裕的琼浆。

产业链的延伸,让增收路越走越宽。在彭仓村,170 座大棚带动 49 户村民户均增收 3.9 万元。次旺承包了 5 座大棚,种植西瓜、圣女果,年收入超 10 万元。

暮色沉入年楚河,彭仓村新时代幸福广场响起锅庄舞的欢快旋律。次旺掏出手机,给师傅张际明拨去视频电话:“张老师,咱种的西瓜卖到 15 元一斤咧!”屏幕两头,笑声久久回荡。这笑声里,有雪域儿女的感恩,更有山海情谊的动人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