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 “手机种番茄”:智慧农业重塑 “中国菜乡” 生产模式

秋高气爽,走进潍坊寿光市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种植户崔纪升的西红柿大棚里,呈现出一幅与传统农忙截然不同的景象:饱满的果实层层叠叠挂满藤蔓,棚内却异常“安静”,几乎不见劳作的身影。

“现在管理大棚,很多活儿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完成。”崔纪升站在棚内,满脸自豪地介绍。他口中的“新农活”,指的是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棉被卷放、实时监测温湿度,系统甚至能在达到设定温度时自动开启放风。

这正是寿光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在这里,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深度融入日常种植,彻底重塑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智慧大棚: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在寿光,像崔纪升这样配备近十种智能设备的高标准大棚已成为标配。自动放风机、智能雾化机、水肥一体化系统等“新农具”的普及,让多数日常农事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更令人惊叹的是前沿科技的落地应用:AI“种菜机器狗”能在田间自主巡检,精准识别叶片病害;智能玻璃温室集成了120多项专利技术,能耗降低一半,生产效率达到普通温室的3-4倍。

目前,寿光新建大棚已进化到第七代“云棚”,物联网应用率超过85%,劳动生产效率实现翻倍。约1.6万个大棚装备了数字化技术,其中80%实现智能化管理,带来的直接效果是蔬菜品相、口感和品质的全面提升,种植户收益实实在在增长了。

全链升级: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田柳园区的丰收景象,只是寿光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切面。近年来,寿光与4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引入数字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发“寿光蔬菜产业互联网平台”。

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工作人员陈慕华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农业的“大脑”:棚内传感器实时收集环境数据,传输至智慧物联平台,系统经过分析后即可实现精准智能操控,确保蔬菜始终生长在最佳环境中。

流通环节的变革同样深刻。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寿光构建的“中国·寿光蔬菜指数”涵盖了233类蔬菜价格信息,成为行业风向标。如今,寿光已有5000多种蔬菜、种苗及农特产实现线上销售,部分品类全网销量领先。2024年,当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7.3亿元,同比增长31.5%。

品质保障:智慧监管守护“舌尖安全”

智慧化手段同样融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寿光联合金融机构搭建合作社服务平台,通过智慧监管平台的AI识别系统,可实时监控农事行为并自动发出预警。

目前,寿光全市15.7万个大棚、1900多家批发市场、1600多家农资店全部完成GIS定位,构建起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溯源体系。每年25万批次的蔬菜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这让寿光当之无愧地成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从生产到流通,从管理到监管,寿光正以“智慧化”为笔、科技为墨,书写着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的新篇章,让“中国蔬菜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在新时代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