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 “一户一田” 试点与土地归并如何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能为农户带来哪些好处?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日益凸显:一户农民承包十几块地,小的不足一分,大的不过一亩,东一块西一块,不仅农机进不去、灌溉难覆盖,连日常管理都耗时耗力。为破解这一困局,安徽、江苏、陕西等地陆续开展“一户一田”试点,将分散地块归并整合,并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低产变高产”的新路径。

这一改革并非简单“调地”,而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通过科学规划、统一整治、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农户生产效益双提升。那么,“一户一田”如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同推进?又能为普通农户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本文结合实地案例、政策文件与专家解读,为您深入解析。

一户一田

什么是“一户一田”?并非强制流转,而是自愿归并

“一户一田”是指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农户承包总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村集体组织协调,将同一农户分散在不同位置的多块承包地,整合为一块或少数几块集中连片的田块。其核心原则是“三不变、三提升”:承包权不变、面积不变、用途不变;生产效率提升、机械化水平提升、土地价值提升。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强调:“‘一户一田’不是土地流转,不改变承包权属,而是通过空间优化解决细碎化问题,属于土地整治范畴,必须坚持农民自愿、村组主导、政府引导。”[1]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捆绑推进”:1+1>2的协同效应

单独实施“一户一田”,若缺乏基础设施配套,仍难发挥最大效益。而将其嵌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则能实现“归并+提质”双重目标。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需达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宜机作业”标准[2]。这恰好为“一户一田”提供了工程支撑。

以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为例,该县在2022年启动“一户一田+高标准农田”整村推进试点。在褚湖村,全村186户农户原有承包地427块,平均每人3.2块。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采用“位置就近、面积相当、自愿互换”方式,将地块归并为186块,同步实施土地平整、修建机耕路、铺设灌溉管网。项目完成后,农田有效耕作面积增加8.3%,农机作业效率提升40%[3]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则创新“先建后并”模式:先由政府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再引导农户按新规划调整地块位置。当地农技推广站站长王建国介绍:“路修好了、渠通了,农民自然愿意把地调到一起。我们不做‘硬调整’,只做‘软引导’。”[4]

农户能获得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普通农户而言,“一户一田+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不仅是管理便利,更是真金白银的收益增长:

1. 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作业效率

过去,农户需在多块地之间来回奔波,播种、施肥、收割耗时耗力。归并后,一块大田可实现全程机械化。怀远县褚湖村种粮大户李德明算了一笔账:以前20亩地分散在5处,雇农机需5次进场,费用3000元;现在集中一块,一次作业仅需1800元,节省40%成本。

2. 增加有效耕作面积

细碎地块之间存在大量田埂、沟壑,归并后通过土地平整,可减少无效占地。据农业农村部测算,实施“一户一田”后,平均每亩可增加有效耕作面积5%—8%[2]。按亩产1000斤、粮价1.3元/斤计算,每亩年增收65—104元。

3. 提升土地流转价值

集中连片的土地更受种粮大户和合作社青睐。在陕西榆林榆阳区,实施归并后的土地流转价格从每亩300元提升至50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以前没人要的‘边角地’,现在成了‘香饽饽’。”村民刘志军说[5]

4. 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

高标准农田配套的排灌系统,可有效应对旱涝灾害。2023年夏季,江苏盐城遭遇持续强降雨,未整治区域农田积水严重,而“一户一田”示范区因沟渠畅通,3天内排干积水,未造成减产。

实施关键:尊重民意、科学规划、长效管护

尽管好处众多,但“一户一田”推进中仍需警惕三大风险:

  • 强制推行引发矛盾:必须坚持“群众自愿、多数同意”,严禁行政命令;
  • 地块质量不均引发纠纷:应通过第三方评估,确保归并后地块肥力、水源条件基本均衡;
  • 建后管护缺失导致设施损毁:需建立“谁受益、谁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与资金来源。

为此,多地探索创新机制。如安徽怀远县推行“三议三公开”制度(村民提议、村组商议、大会决议;方案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确保程序透明;江苏盐城则设立村级农田管护基金,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提取5%用于设施维护。

未来展望:从试点走向制度化

目前,“一户一田”仍属地方探索,尚未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但其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协同模式,已引起政策层高度关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推动农田集中连片,提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6]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朱道林认为:“‘一户一田’是破解耕地细碎化的有效路径,未来应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改革联动,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7]

小田变大田,变出的是效率,更是希望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户一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整合,而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同变革。它让农民从“跑断腿”到“一键管田”,从“看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单打独斗”到“规模经营”。

当然,改革没有标准答案。各地需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守住政策底线。唯有如此,才能让“一户一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农民增收的“压舱石”,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最坚实的耕地基础。


参考文献

[1] 权威出处:张照新,《农村土地细碎化治理路径探析》,《中国农村经济》,2023年第9期

[2]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3] 资料来源:怀远县农业农村局《褚湖村“一户一田”试点项目成效评估报告(2023年度)》

[4] 资料来源:盐城市亭湖区农业农村局《“小田并大田”实践案例汇编》

[5] 资料来源: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榆阳区农村土地整治与流转创新试点总结》

[6] 权威出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7] 资料来源:朱道林,《耕地细碎化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同机制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24年第40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