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粮食产后损失问题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如何在不依赖高能耗烘干设备的前提下,实现粮食安全、低成本、高效脱水与储存,成为广大农户关注的焦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后损失率平均在8%左右,其中因水分控制不当导致的霉变、发热等问题占较大比重。本文结合多年基层实践、专家建议与示范案例,系统梳理适用于农户的自然脱水与通风储粮节本减损技术,为一线生产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数据来源:《中国粮食产后损失研究报告(2023)》,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一、传统摊晒仍是基础,但需科学优化
摊晒作为最古老、最经济的粮食脱水方式,在广大农村地区仍被广泛使用。然而,传统“靠天吃饭”式的摊晒存在效率低、易受天气干扰、二次污染风险高等问题。对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指南(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应推广“分段摊晒+防雨预案+地面硬化”三位一体的优化模式。
以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某示范合作社为例,该社在2023年秋收期间采用水泥硬化晾晒场,并配合“上午铺薄层、中午翻动、下午收堆防潮”操作流程,使玉米水分从28%降至14%仅用3天,较传统方式缩短1–2天,且霉粒率下降至0.3%以下。
二、自然通风仓:低成本储粮的“升级版”
对于收获后水分偏高(16%–20%)但暂不急于销售的粮食,自然通风仓是一种兼顾脱水与储存功能的实用设施。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昼夜温差形成空气对流,带走粮堆内部湿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岗位科学家张忠杰研究员指出:“自然通风仓的关键在于底部通风道设计与仓体密封性,风道间距应控制在1.5–2米,仓壁需具备一定保温隔热性能。”(Expertise:张忠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储粮工程研究室主任)
在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当地推广的“砖混+竹编”复合式通风仓已在50余户种植大户中应用。该仓体成本约2000元/10吨容量,较金属仓降低60%以上。2024年春季监测显示,仓内玉米水分从18.5%自然降至14.2%,平均每月水分下降1.1个百分点,整仓无霉变现象。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农户储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总结报告》,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粮堆控温控湿:巧用“冷心”保粮质
在无法建设通风仓的小农户群体中,利用粮堆自身物理特性实现控温控湿,也是一种有效策略。所谓“冷心法”,即在粮堆中心保留低温核心区,抑制霉菌与虫卵繁殖。该方法源于传统“茓子囤”储粮经验,经现代技术改良后更具科学性。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粮食储藏专家王立峰推广研究员建议:“新粮入囤后,应避免立即封顶,保留顶部30厘米空隙通风3–5天;入冬后,利用夜间低温打开囤口换气,可显著降低粮堆温度梯度。”据其团队在临沂市沂南县开展的对比试验,采用冷心控温法的农户,其小麦在储存6个月后水分稳定在12.5%,脂肪酸值增幅仅为1.8 mgKOH/100g,远低于对照组的3.5。
四、生物覆盖与吸湿材料:新兴辅助手段
除物理通风外,部分农户开始尝试使用天然吸湿材料辅助脱水。例如,在粮堆表面覆盖稻壳、玉米芯碎屑或干秸秆,既能隔热防雨,又能吸收表层水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河北邯郸开展的田间试验表明,覆盖5厘米厚玉米芯碎屑的粮堆,表层水分日均下降速率提高18%。
数据来源:《农业废弃物在储粮中的应用潜力评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
此外,部分地区试点使用食品级硅胶包或生石灰包作为局部吸湿剂,适用于高湿季节短期应急。但专家提醒,此类材料需定期更换,且不可直接接触粮食,避免污染。
五、系统化管理:从“单点技术”走向“全程减损”
值得注意的是,单一技术难以彻底解决产后损失问题。国家《“十四五”全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收获—干燥—运输—储存”全链条减损体系。这意味着,农户需将自然脱水技术与适时收获、防雨运输、定期检查等环节协同推进。
以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为例,当地通过“合作社+技术员+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硬化晒场、通风仓租赁与水分检测服务,2023年全县玉米产后损失率降至4.2%,较全省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
六、节本不等于降质,自然脱水需科学支撑
粮食自然脱水与通风储存并非“落后技术”,而是在能源约束与成本压力下,经过科学优化的实用路径。关键在于摒弃粗放操作,引入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对于广大农户而言,应根据本地气候、粮食品种与储存周期,灵活组合摊晒、通风仓、冷心控温等技术,并积极对接农技推广体系获取指导。
未来,随着小型智能通风设备、低成本湿度传感器等技术的普及,自然储粮将向“半智能、低能耗、高安全”方向演进。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尊重粮食物理特性、顺应自然规律,始终是节本减损的根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