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你晓得不?去年咱余下村那条烂泥路,如今成了打卡点!10月9日傍晚,龙山镇余下村鱼鳞坝旁,村民罗大菊一边给自家农家乐摆桌,一边和游客唠嗑。谁能想到,这个曾因基础设施管护难、产业空心化而“空壳”的黔中小山村,竟在一年内蝶变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直供基地和网红露营地。
变化的密码,藏在龙里县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三个三”机制里。
一、“三为一体”:把“有人扫路”写进村规民约
“以前修好的灌溉渠,不到半年就淤堵,没人管。”余下村支书陈明富掰着指头算账:过去十年,上级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超1200万元,却因“重建轻管”导致三成设施“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瘫”。
改革第一步,县里把“管护”写进制度。县级出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办法》,镇级配套《管护资金绩效考核细则》,村级把“谁受益、谁管护”写进村规民约,细化到“门前道路分段到户、灌溉渠清淤按亩分摊”。
钱从哪来?省级财政4000万元奖补撬动社会资本2680万元,县里再整合公益性岗位资金,每村设3 - 5名专职管护员,工资与考核挂钩。罗大菊的丈夫王顺华应聘了管护员,每月多挣1800元,“路扫不干净,村民拍照举报就扣分,谁敢偷懒?”

二、“三个模式”:让闲置土坯房变“资产银行”
湾滩河镇园区村,村民杨昌华把自家200平方米闲置老宅“存”进村集体“资产银行”,折合股金1.2万元。村集体引入广东某研学机构,改造成“稻作文化体验馆”,年接待研学团8000人次,杨昌华按股分红年增收3600元。
“资产银行”并非简单租赁。村集体成立贵州龙里乡村资源运营有限公司,对闲置宅基地、撂荒地统一评估、收储、招商,收益按“4321”分配:40%归农户、30%用于村级公益、20%滚动发展、10%作为风险金。目前,5个试点村已“存入”闲置资产87宗,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200万元。
“试点村抱团”则打破行政区划。湾寨社区的冷链仓储、石头村的蔬菜分拣中心、团结村的民宿集群,通过“飞地抱团”共享客流。园区村的菜心直供广州江南市场,运输成本从每吨800元降至450元,靠的就是团结村的冷链车“返程带货”。

三、“三个工程”:把养老驿站变成议事厅
“以前开会,人凑不齐;现在养老驿站天天满座。”团结村驻村第一书记严正龙说。村里把废弃小学改造成互助养老中心,设“共商厅”,老人喝茶晒太阳时,顺手就把“谁家污水管网堵了”“哪段路灯不亮”议定了。
“五共养老”机制细化到“共商议题征集箱”“共筹积分超市”:老人每参与一次公共议事积5分,可兑换米面油;子女众筹100元养老基金,可抵当年赡养义务考核。积分排名靠前的家庭,还可优先享受民宿分红股。
更关键的是“五赋”赋能:赋权老人参与村务监督、赋责党员包片联系、赋能社会组织运营、赋利集体经济反哺、赋情传统节日仪式。今年重阳节,村里办“长寿宴”,90岁以上老人由民宿股东轮流接送,仪式感拉满,年轻人返乡率同比增40%。

四、数据说话:7333万元怎么花?
截至10月10日,龙里县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6112万元,进度83.3%。其中,基础设施管护资金占比28%,产业培育资金占比45%,公共服务提升占比27%。预计年底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家、家庭农场20个,带动人均增收3200元。
“改革不是给钱,而是给机制。”龙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兴邦坦言,过去西部乡村“等靠要”惯性大,如今“三个三”把外部协作资源转化为内生动力:广东帮扶资金从“输血”变“造血”,村集体从“伸手要钱”到“资源生钱”。
五、可复制性:西部乡村的“龙里答案”
“我们调研了甘肃、云南的6个脱贫县,发现龙里模式最接地气。”中国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研究员李芸指出,其精髓在于“用制度管人、用市场活产、用情感聚人”。
对于想借鉴的西部县域,李芸给出三条建议:
1. 先清产核资,把“沉睡资产”变股权;
2. 再设“管护基金”,按“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筹资;
3. 最后选准产业切口,比如龙里依托大湾区市场做“净菜加工”,云南可瞄准成渝做“鲜花冷链”。
暮色降临,鱼鳞坝的露营灯次第亮起。罗大菊的农家乐今天接了3桌广州游客,她笑着把最后一盘腊肉端上桌:“以前做梦都想离开大山,现在嘛,家门口就能挣大钱!”
远处,龙里河大桥的灯光与星空连成一片。这座因改革而苏醒的黔中乡村,正把“机制创新”四个字,写进西部乡村振兴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