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末,黄淮海平原由于治水方针出现偏差,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急剧恶化,盐碱地面积扩大了一倍。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当地农民对水和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此时,刚从新疆盐碱滩完成四年考察归来的石元春,跟随导师李连捷先生投入了这一难题的研究。他认为黄淮海平原的情况比新疆更为复杂,必须深入掌握水盐运动规律,才能实现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
扎根盐碱地的岁月
石元春选择北京大兴县芦城公社作为研究基地,独自开展水盐运动观测。每月一次,他带着取样工具从学校出发,辗转多趟公交车后,还要步行十几里路才能到达取样点。返程时,他背着三十多斤重的土壤标本。回到实验室后,还需要连续工作数日进行样本分析。这样的工作持续了整整三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然而,在特殊年代,石元春被列为"白专道路典型"。1967年,他的研究资料全部被抄走,只留下了无法被夺走的"水盐运动科学思想"。

曲周治理的突破
1973年6月,北京农业大学接到任务,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盐碱地改良试验点,石元春被任命为负责人。次日清晨,他就踏上了前往邯郸的列车。
曲周县是当时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张庄村一带更是被称为"千年不治的老碱窝"。石元春看到的景象令人痛心:农民家徒四壁,本该丰收的麦田几近荒芜,饮用水咸苦难咽。
凭借前期研究基础,石元春团队很快提出了以调控地下水位为核心的治理方案。然而,当地农民对此持怀疑态度。村支书赵蛾直截了当地问:"你们能在这里待多久?"
"改不好这块地,我就不走了。"石元春的回答斩钉截铁。
这个承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第二天,村民们就跟着专家们开始挖沟整地。就连年过七旬的李连捷先生也亲自参与,和大家一起推土车。
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第二年春天,麦苗破土而出,这片千年盐碱地首次长出了庄稼。周边村民纷纷前来观看,称赞遇到了"高人"。曲周县志记载,这片两千多年的盐碱地终于被治理成功。
石元春后来总结说:"这次立功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实力很强的团队。我们花费的不是三年,而是二十年。"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石元春团队不断完善治理措施,提出了"半湿润季风区水盐运动理论"和监测预报技术,将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区。这项成果为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改革的新征程
1980年代,石元春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面对"文革"后师资断层、办学条件困难的局面,他提出了建设小型高端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计划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提升至1:1。
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他力排众议提出从海外引进100名博士。面对住房紧张等实际困难,他坚持为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并提出"五子登科"政策:妥善解决房子、妻子工作、孩子入学、职位和待遇问题。
这些举措虽然引发争议,但为学校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在石元春担任校长的十年间,北京农业大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晚年科研新领域
卸任校长后,石元春开始了新的科研征程。在参与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他接触到生物质能源这一全新领域。年过七旬的他,以初学者的心态投入这个陌生领域的研究。
2011年,他完成了《决胜生物质》一书。在他看来,生物质能源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尽管有人劝他安享晚年,但他依然坚持科研工作,认为这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从盐碱地治理到生物质能源研究,石元春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科学家的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研究需要扎根实践、勇于创新,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