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公布了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李少昆研究员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他作为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田间课堂”科技小分队的骨干志愿者,在农业科研与志愿服务领域熠熠生辉。

李少昆研究员可不简单,他现任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还是中国农科院稳产保供志愿服务顾问、作科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资深首席。作为玉米栽培学科的带头人,他一直坚守着“顶天搞科研攻关‘卡脖子’技术,立地促转化守护大国粮仓”的信念,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一线,开展玉米高产理论与增产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以及志愿服务工作。他牵头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体系,特别适合咱们国家的农业生产,让中国人的饭碗能装更多中国粮。
2024年,玉米生产季节麻烦不断,各地灾害频发,给全年粮食生产和稳产保供带来了巨大挑战。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一声令下,李少昆研究员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全年305天都扎根在田间地头,足迹遍布全国玉米主产区。他带着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专家组、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以及全国玉米产业的精锐力量,深入主产区一线,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制定出玉米抗逆增产、稳步提升的技术方案。在挑选耐密高产品种的基础上,他大力推广宽窄行、密植精播、导航精量播种、滴水齐苗与水肥精准调控、一喷多促等技术,让这些技术在全国落地生根,为玉米生产防灾稳产、支撑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4万亿斤台阶立下了汗马功劳。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能惠及全国,离不开李少昆团队20年的不懈努力。从2004年开始,李少昆研究员就坚守科研初心,凭借非凡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带领团队以合理增密提高群体生产力为核心,探索构建适合国情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他们连续7次创造并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2020年创下亩产1663.25公斤的新纪录,2024年又在伊犁河谷打造出百万亩吨粮田,亩产达到1164.7公斤,大面积高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李少昆从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开拓者,变成了我国玉米栽培研究的带头人和科技惠农的“领头雁”。他积极参与科技帮扶和乡村振兴,创新了“田间课堂”“科技包县”等高效技术传播模式,一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百场,惠及30万余人次,研发的技术挂图和科普作品累计发放200余万份。在他的推动下,截至目前,“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面积已超1.5亿亩,产量水平较常规生产模式每亩增加110公斤,亩均纯收益191元,为保障国家玉米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科研尖兵到最美志愿者,李少昆研究员在田畴躬耕四十载,怀揣着科技志愿者的赤子之心,用科技之犁耕耘,以奉献之情付出,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满更多优质的中国粮。他带领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24年度三农人物等称号,还荣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李少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服务国家战略、奉献三农事业的崇高精神,在守护大国粮仓的志愿服务征程中书写了丰收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