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国潮热里,传统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从衣服、家具到各种文创产品,这些带着“非遗”基因的老手艺,不只实用好看,更承载着文化和情感,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表达。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对此感受很深。回想自己30多年的创业路,2003年第一次去贵州的经历让她至今难忘。“看到当地绣娘们用祖传手艺绣出的那些精美图案,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她说,“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更多人看到并喜欢上这些文化宝藏。”
从那以后,夏华带着设计师团队走遍了贵州的村村寨寨,收集了无数传统纹样,也记录下每个图案背后的故事。她相信,这些花纹和传说,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共鸣。

但怎么让这些传统绣品被现代人接受?夏华和团队没少花心思。“刚开始推广时遇到不少难题,传统绣品的样式和现代审美有差距,消费者也不了解背后的文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做了两件事:一是建立纹样和绣娘数据库,整理了8900多种民族纹样,培训了2万多名绣娘;二是请来设计师,把传统工艺和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做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国潮新品。
随着时代变化,现在消费者买东西不只是为了实用,更希望通过消费表达自我、寻找情感连接。夏华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我们努力把手工艺品的情绪价值融入到设计、品牌和销售每个环节。”
他们推出的“深山玩偶”系列产品,以及在全国几十个城市举办的近600场深山集市,都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有位年轻消费者的话让人印象深刻:“买了条苗绣披肩,知道上面的图案代表坚韧和守护后,每次披上都觉得有力量在支持我。”
卖了五年玩偶后,团队又升级了玩法——和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会说话的玩偶”,还能让消费者自己参与设计。在线下体验空间,选个喜欢的纹样,AI就能帮你设计出连衣裙或围巾。这种参与感,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
这场国潮变革也改变了许多绣娘的生活。78岁的潘玉珍是贵州台江县的苗族绣娘,有60多年绣龄。如今她带着女儿、孙女通过深山集市平台,年收入能达到百万元。独臂绣娘梁忠美的蝴蝶绣品,从前只能卖几十元,现在通过与设计师合作成了时尚单品,月收入从不到千元涨到了上万元。
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做好手艺是根本。景德镇“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孙立新认为,好的非遗产品要在保持技艺精度的同时,把文化印记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把新时代的美好愿望寄托在作品中,就能触达更深层的情绪价值。”
传统手工艺正在新时代找到新活法。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场关于美、情感和价值的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