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仁,1934 年 3 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自治区科协名誉主席。他荣誉等身,获全国科学大会重要贡献奖,2 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10 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扎根边疆,开启绵羊育种传奇
20 世纪 50 年代,刘守仁放弃内地优越条件,投身边疆建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4 年科研生涯中,他成果丰硕,育成 2 个绵羊新品种、9 个新品系,让我国绵羊资源品质跻身世界前列。还创建“血亲级进育种”等一系列育种新方法,丰富育种理论与技术,为 25 个省区输送 32 万多只种羊,创造 34 亿多元经济效益。

1955 年,刘守仁从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主动赴疆工作。50 年代中期,他主持“军垦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当时,他大胆突破常规“杂交—横交固定—提高”三步育种模式,采用亲缘繁育方法,将横交固定与杂交阶段同步进行,仅 12 年就达成常规需几十年才能实现的效果。新培育的军垦细毛羊,既具备父本个体大、毛质细的特点,又保留母本土种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产毛量提高 4 至 5 倍。
1968 年起,刘守仁历经 15 年努力,用澳洲公羊与军垦细毛羊杂交,成功培育“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该品种生产性能优异,羊毛品质达国际优质毛纺原料水平,解决了国产羊毛光泽暗淡的难题。在育种技术上,他不断创新,采取引血改良、封闭育种等综合技术措施,率先采用“品种品系齐育并进”方法,育成多个优质品系。
成果转化,推动细毛羊产业发展
为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1984 至 1989 年,刘守仁主持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繁育体系”。他采取强化培育等综合技术,使当年羔羊当年配种,将世代间隔从 2 年缩短为 1 年;以适应毛纺工业应用为目的设定新品系培育目标,实现羊毛质与量共同提升;建成适合我国细毛羊产业化的“三级繁育体系”,形成科研、院校及农牧团场三结合的工作体系。短短 4 年,40 万只细毛羊品质及羊毛工业生产性能大幅提高,细羊毛产量 1988 年比 1984 年增长 5 倍多,净毛率提高 7.5%,毛长平均增加 1.28 厘米。

开拓创新,让细毛羊走向世界
1987 年,刘守仁主持“北羊南移”国家课题,在浙江、云南等地创建种羊场。在试验和生产实践中,他总结出一整套细毛羊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饲养、繁殖等技术措施,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1994 年,为满足市场对毛织品的高品位要求,刘守仁培育出“U”系羊,成果同样达国际先进水平。对 100 多万头羊导入“U”系羊基因后,净毛率、毛长和羊毛单产均显著提高。
2000 至 2005 年,刘守仁主持国家发改委“超细毛羊及肥羔生物工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在完善“三级繁育体系”基础上,建立“三级科研开发平台”。在多胎品系育种中,他首创“基因先决育种法”,在国内首次报道控制多胎特性的主效基因,成功建立多胎性状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研制出相关试剂盒和基因芯片,这些新技术在我国绵羊育种中均为首次应用。

在育种核心环节实施“种羊特培”,使 1 岁种公羊体重大幅提升,后代肉、毛产量随之提高;大规模采用子宫角深部输精技术,培育出“中国美利奴羊肉用、超细毛、多胎肉用”3 个新品系,成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绵羊新种质资源。其中,肉用品系肉、毛性能超过世界著名的德美羊标准;超细毛品系立足工业高支精纺需求,细度达 100 支纱以上,新疆昭苏地区的超细毛羊在部分指标上优于澳毛;多胎肉用品系集多胎、肉用、毛用于一体,在国内外尚属首例。项目执行期间,建立 4 个示范基地,育成多个品系羊并推广到多地,截至 2006 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 11607.61 万元。
心怀高远,续写畜牧新篇章
自 1968 年以来,刘守仁培育的种羊向全国 25 个省区输送 32 万余只,创造经济效益 34 亿多元。他主持的课题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14 项,荣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发表论文 40 多篇,出版多部专著。作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他培养出众多科研人才,形成合理的创新团队。
如今,75 岁的刘守仁仍坚守岗位,带领科研团队抓好绵羊优秀资源保质储备,抓紧生物工程应用科技攻关,积极组织多胎肉用羊推广和兵团 300 万只多胎肥羔羊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