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全国第12个“国家扶贫日”。在云南这片多民族聚居、山川纵横的云岭大地上,脱贫攻坚的硝烟虽已散去,但乡村振兴的号角正嘹亮吹响。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真正推动山乡巨变的,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改变命运,用坚守诠释担当。从“燃灯校长”张桂梅到“独龙江赤子”高德荣,从身残志坚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到返乡创业的青年哏喊继,他们的故事不仅是感动中国的篇章,更是乡村振兴可持续推进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样本。

教育阻断贫困:张桂梅点亮的不只是灯,更是制度性希望
在丽江华坪女高的晨曦中,张桂梅拖着病体巡查校园的身影,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她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16年来帮助2000余名山区女孩考入大学,从根本上打破了“女孩辍学—早婚早育—代际贫困”的恶性循环。这一模式的价值,远超个体命运的改变——它证明了在欠发达地区,教育公平是阻断贫困最有效、最可持续的路径。如今,华坪女高经验已在云南多地推广,配套的“控辍保学”机制与职业教育衔接体系逐步完善,使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民族地区突围:高德荣与梁昌才的“在地化”发展智慧
在怒江独龙江乡,高德荣放弃城市职务回乡,不仅推动修通“独龙江公路”,更因地制宜发展草果、独龙牛等特色产业,让人口最少的独龙族整族脱贫。而在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党委书记梁昌才则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优质稻、坚果等产业,实现人均增收超4000元。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拒绝“输血式”帮扶,而是立足本民族资源禀赋,激活内生动力。这种“在地化”发展路径,为全国140个民族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尊重文化、依托生态、培育特色。

精神脱贫先行:张顺东夫妇诠释“志智双扶”的真实力量
会泽县的张顺东失去一只手和双腿,妻子李国秀天生无双手,两人却靠“三只手”种地、养猪、养娃,不仅脱贫,还成为乡邻榜样。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揭示了扶贫的深层逻辑:物质贫困易扶,精神贫困难解。国家扶贫政策强调“志智双扶”,而张顺东夫妇正是“扶志”的鲜活注脚。他们的存在,让“等靠要”思想在村里悄然退场,激发了更多群众“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内生勇气。

特殊群体守护:李桂科四十年坚守重塑社会尊严
大理洱源山石屏曾是令人避之不及的“麻风村”。医生李桂科四十余年如一日,不仅治愈患者身体,更通过修路、建房、发展产业,让这里蜕变为“幸福村”。他的实践说明,乡村振兴不能遗漏任何角落,尤其要关注边缘群体。如今,云南已建立覆盖残疾人、麻风康复者、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关爱服务体系,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青年返乡创业:哏喊继们的“新农人”动能
90后傣族姑娘哏喊继大学毕业后回乡种花,8亩月季花圃年营收超60万元,还带动200人次就业。她的选择代表了一种趋势: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正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回归乡村。他们不再视农业为“苦差”,而是将其作为创业赛道。这种“新农人”群体的崛起,为乡村注入了数字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基因,是乡村振兴最可持续的动能。
从个体奋斗到制度保障,从精神激励到产业支撑,云南的实践表明:脱贫攻坚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这些奋斗者之所以能成事,既因个人坚守,更因背后有政策支持、组织保障与社会协同。如今,云南正将这些典型经验系统化——推广“女高模式”强化教育赋能,复制“独龙江路径”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完善“合作社+”机制壮大集体经济,搭建青年返乡创业平台……
站在“国家扶贫日”的节点回望,真正的脱贫不是数字归零,而是能力提升、尊严回归与发展可持续。而乡村振兴的未来,正系于更多张桂梅、高德荣、哏喊继们的接续奋斗。当无数微光汇聚,云岭大地的绿水青山,必将绽放出共同富裕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