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高发区识别与种薯田管关键技术指南

马铃薯作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年种植面积超7000万亩,其中西南、西北和华北是主产区。然而,晚疫病这一“头号杀手”常年威胁生产安全。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监测,2024年马铃薯晚疫病在西南及西北部分地区呈偏重至大发生趋势,预计发生面积达2500万亩以上,对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种植户若不提前防范,轻则减产30%,重则绝收。本文结合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技术指南,系统梳理晚疫病高发区域,并详解种薯选择与田间管理关键措施,助力农户科学防控、稳产增收。

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区域有哪些?种薯选择和田间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 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三大片区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及历年监测数据,晚疫病偏重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生态区:

第一,西南高湿冷凉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部、重庆山区及湖北西部。该区域春季多雨、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常年高于85%,极利于晚疫病菌孢子萌发与传播。例如,云南省昭通、曲靖等地,晚疫病常年发生率超60%,部分年份田间病株率达90%以上。

第二,西北高海拔湿润区。以甘肃定西、临夏,青海东部(互助、乐都),宁夏南部(西吉、海原)为代表。这些地区虽总体干旱,但7—8月集中降雨频繁,加之昼夜温差大、露水重,形成“小气候高湿”环境,极易诱发晚疫病流行。据甘肃省植保站统计,2023年定西市晚疫病平均发病面积占比达45%,部分未防控田块损失率超50%。

第三,华北北部及东北局部。包括内蒙古中东部(乌兰察布、赤峰)、河北坝上、山西北部及黑龙江部分地区。这些区域虽气候较干燥,但若遇连续阴雨或灌溉不当,仍可能出现局部暴发。2022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因7月下旬连续降雨,晚疫病在未防控地块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积减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调整,晚疫病发生区域正呈现“北扩东移”趋势。例如,近年来山东、河南等传统非重灾区也出现零星重发田块,需引起警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4)

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区域有哪些?种薯选择和田间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二 种薯选择:严把源头关,杜绝带病入田

晚疫病主要通过带病种薯传播,因此选用健康、抗病种薯是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务必选用脱毒种薯。普通商品薯作种极易携带病毒和病菌,导致苗弱、易感病。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马铃薯主产区应全面推广一级脱毒种薯。目前国家登记的抗晚疫病品种包括“陇薯7号”“青薯9号”“冀张薯12号”“中薯5号”等,其中“青薯9号”在青海、甘肃等地对晚疫病表现中抗至高抗,亩产稳定在2500公斤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023)

购种时查验“三证一签”:即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检疫证、质量合格证和品种标签。正规种薯包装上应标明品种名称、级别(原原种、原种或一级种)、生产单位及抗病性说明。切勿贪图便宜购买无标签、来源不明的“散装薯”。

播种前进行种薯处理。剔除表皮皱缩、芽眼发黑、有霉斑或软腐的块茎。可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15分钟,或用25%嘧菌酯悬浮剂拌种,晾干后再播种,可有效杀灭表面病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2023)

三 田间管理:综合施策,阻断病害传播链

即便选用健康种薯,若田间管理不当,仍可能因气候或操作诱发晚疫病。关键在于“控湿、通风、早防、统防”。

其一,合理轮作与整地。马铃薯忌连作,应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小麦)轮作2—3年,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播前深翻土地,开好排水沟,确保雨停田干。尤其在西南、西北多雨区,建议采用高垄栽培,垄高20—25厘米,既利于排水,又提高地温。

其二,科学水肥管理。避免大水漫灌,推荐滴灌或膜下滴灌,控制田间湿度。氮肥不宜过量,否则植株徒长、组织柔嫩,易感病。应增施钾肥和磷肥,增强植株抗性。中国农科院试验表明,亩施硫酸钾20公斤可使晚疫病发病率降低18%(《中国马铃薯》,2022年第4期)

其三,抓住关键期精准施药。晚疫病防治窗口期在现蕾期至初花期。一旦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或气象预报连续3天日均温10—25℃且相对湿度>90%,应立即启动防控。

推荐药剂包括
- 保护性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波尔多液;
- 治疗性药剂: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

注意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首次施药后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共2—3次。雨后需补喷。目前,甘肃、内蒙古等地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且雾滴更均匀,防控效果显著提升(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2024)

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区域有哪些?种薯选择和田间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其四,及时清除病株与收获管理。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切勿随意丢弃。收获前7—10天割除地上茎叶,减少块茎接触病菌机会。收获时避免机械损伤,贮藏前充分晾晒,确保薯块干燥无伤,防止窖藏期腐烂。

马铃薯晚疫病虽危害严重,但“可防、可控、可减损”。关键在于识别高风险区域、严选健康种薯、落实科学田管。当前,国家已将马铃薯纳入粮食安全战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均设有农技推广站,提供免费病害诊断与防控指导。种植户应主动对接技术员,加入统防统治组织,用好政策与科技“双引擎”,把晚疫病损失降到最低,稳稳端牢“马铃薯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