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复杂国际环境下,如何守好中国粮仓安全底线?

秋风送爽,稻谷香,又是一年丰收季。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联合收割机轰鸣前行;在黄淮海平原,玉米棒子沉甸甸地挂满田间;在南方水田,晚稻正蓄势待收。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秋粮播种面积预计达13.1亿亩,同比增长0.8%,其中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占比超过85%。这一组数据背后,不仅是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运行,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推进的有力体现。

然而,在全球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极端气候加剧、国际粮价波动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中央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5年,作为“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粮食安全被置于更高战略地位。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守好“中国粮仓”的安全底线,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议题。

2025年复杂国际环境下,如何守好中国粮仓安全底线?

种子成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国家将种业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25年,我国已建成全球第二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生物育种成为主攻方向。2024年,农业农村部批准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商业化种植,标志着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此外,常规育种也在持续发力,新品种普遍具备抗旱、抗倒伏、适宜机械化作业等特性,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2025年复杂国际环境下,如何守好中国粮仓安全底线?

粮食生产的根基,必须严守18亿亩红线。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例如,河南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5个等级,灌溉保证率由60%提升至85%以上,粮食产能每亩平均提高100公斤左右。

2025年复杂国际环境下,如何守好中国粮仓安全底线?

智慧农业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202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65%,较2020年提升5个百分点。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在主产区广泛应用。以新疆棉花产区为例,2025年全区棉花机采率已超过85%,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作业面积突破2000万亩。

尽管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夯实,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人均耕地仅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二是气候变化影响加剧,2024年黄淮海地区夏旱、南方“龙舟水”等极端天气对局部产量造成冲击;三是国际供应链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限制出口。

面向未来守好中国粮仓安全底线,需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动摇。一方面,要继续强化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拓展粮食生产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推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攻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体系。同时,应推动粮食产业全链条升级,从“产得出”向“产得好”转变,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